《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學設計
學生:得符合身體條件和其他各方面要求啊!而且符合要求還得有機遇。
教師:機遇是外在的條件,它需要我們個人去把握,這就說明要想推動社會發展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副板書)。你們知道神舟六號上的兩名航天員是如何被選拔出來的嗎?
(學生踴躍回答)
教師:1992年,我國開始了航天員的選拔和訓練工作。選拔具有大本以上學歷(副板書科學文化)、身高1.7米左右、體重約65公斤、年齡35歲以下(副板書身體素質)、駕駛軍用超音速噴氣式戰斗機超過1000小時的飛行員(副板書實際工作能力)。除這些以外,還要具備思想作風好、政治素質高(副板書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穩定和臨危不亂等品質(副板書心理素質)。經過一系列嚴格篩選,最終確定14人為中國第一批航天員。之后這14人接受了基礎理論訓練、專業技能訓練、飛行程序和任務訓練等各項訓練(幻燈片5、6、7、8,同時穿插以下內容經過特殊訓練的航天員,在睡眠方面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可以連續工作72小時目不交睫,讓閉上眼睛就能呼呼大睡,可是又不能睡個不停,到點必須醒過來,讓睡多久睡多久,好像安了一個主管睡眠的“開關”似的。應激反射訓練有素 ,一次,幾名航天員乘坐大客車前往機場,司機一個急剎車,強大的慣性讓車上的人身體猛地向前沖去。說時遲,那時快,只見航天員們人人來了個標準的防沖擊“兩腿抱膝”動作。司機回頭一看,樂了:“嗨,真棒!”。講轉床訓練時結合下列內容:測前庭神經功能抗眩暈,有興趣的同學不妨先做個試驗──用左手抓住右耳朵,低頭俯身,脊梁骨和地面平行,挪動腳步快速旋轉。能轉幾圈?恐怕您轉不了10圈就頭暈眼花要摔倒了。可是,和航天員要承受的抗眩暈訓練比起來,這種試驗就是“小兒科” 了。航天員坐上電動椅后,蒙上眼睛就轉。航天員把手放在呼叫按鈕上,頂不住就按。電動椅以每分鐘24圈飛速旋轉后,航天員頓時臉色蒼白,直冒虛汗。1分鐘、2分鐘……能堅持5分鐘,就是合格。他們要經常練,經常測。航天員走向太空,可不像坐民航飛機那么舒服,飛船是打著旋飛速上九天。不過這關,難上太空。
航天員的訓練遠遠比我們描述的艱苦。那么,航天員的訓練課目有沒有輕松一點的呢?“找星星”就是航天員最富詩意、最浪漫的訓練內容。航天員在太空飛行,必須掌握很多天文知識。只有快速確定星星的方位,才能在太空確定自己的位置。“找星星”在一間穹廬般的房間進行,用幻燈把星空的圖案投射到圓形的房頂。燈光熄滅了,圓圓的屋頂上繁星密布,這時航天員就開始仰著脖子尋找每一顆星星的方位──金星、火星、木星……看誰說得快,說得準。)
神六飛船的內部空間僅相當于一個普通的衛生間大小,在這樣狹小的空間里,為了完成預定的科研任務和應對來自太空的各種不可測因素,不僅要求每個航天員必須具備超出常人的臨危不亂和泰然處之的精神,尤為重要的是要求兩人能夠和睦相處,分工合作(副板書合作能力),密切配合,及時溝通協商解決遇到的困難和面臨的問題。在中國,一名空軍飛行員要從1000名軍人中選出,而100名空軍飛行員中,只有一個人有機會成為戰斗機飛行員,航天員則是從這些戰斗機飛行員中千里挑一,經過各方面綜合考察比較后最終選拔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