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的特征(精選5篇)
實踐的特征 篇1
第一框:
【學法指導】
1、準確把握知識脈絡;
實踐的特征:(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1)主體:人;2)對象:自然界 社會關系;3)手段:工具和其它設備;4)樹立科學實踐觀,培養在實踐中創新意識。(2)實踐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2、正確理解實踐的含義;
3、正確理解理解實踐的客觀性與能動性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4、任何實踐都是有意識、有目的能動性的活動。
【導學檢測】一、考點清單
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① 的一切活動。
2、實踐的基本特征:實踐是② 的活動;實踐是③ 的能動性的活動;實踐是④ 的活動。
3、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這是因為構成實踐的要素都是客觀的物質的: 第一, 實踐的⑤ 是客觀的。人作為實踐的主體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一種客觀存在; 同時, 人的體力和智力是在社會發展中客觀地形成的。
第二, 實踐有意識有目的的⑥ 活動。
【達標檢測】一、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對實踐作出了科學的說明, 認為實踐是 ( )
a. 人們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
b. 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切活動
c. 人們現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d. 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2、只有人的意識符合客觀性的要求; 人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實踐的創造性才能真正發揮出來。這是說( )
a. 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b. 實踐是客觀性創造性相統一的活動
c. 實踐的客觀性服從于實踐的目的性
d. 實踐的客觀物質性、能動性是統一的
3、馬克思說: “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開始時, 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 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馬克思這一論述的含義是 ( )
a 意識先于物質而存在
b.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c. 實踐對社會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d. 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4、“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哲學依據是 ( )
a. 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b. 實踐是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c. 實踐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
d. 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
5、以下所列各項活動中, 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①老師給學生講課 ②種地、煉鋼 ③體制改革 ④宇航員上月球采集資料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6、“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的成功涉及到 1100 多個科研單位,3000 多個協作單位, 成千上萬名科技工作者參與才鑄就了這項航天史上的創舉。這說明了實踐具有明顯的 特征( )
a. 客觀物質性 b. 主觀能動性
c. 社會性 d. 歷史性
7、黨和國家提出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做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這表明( )
a. 科學理論對事物發展具有決定作用
b.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
c. 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
d.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
【高考演練】:常考考點:
(重慶 )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 .實踐是 ( )
a. 客觀見之于主觀的活動
b. 主觀符合客觀的活動
c. 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d. 客觀事物滿足人的需要的活動
【趣味心語】
《小馬過河》
一天,老馬對小馬說:“你長大了,該幫媽媽做點事了,你把這袋麥子馱到磨坊去。”小馬高興地馱著麥子“嗒嗒”往磨坊走。忽然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小馬為難了,問牛伯伯:“牛伯伯,這條河我能淌過去嗎?”牛伯伯說:“水很淺,剛沒小腿,你能淌過去的。”小馬正要過河,小松鼠看見了,大叫:“水很深,你會淹死的!”小馬不知道水是深還是淺,只好回去問媽媽。媽媽告訴他:“牛伯伯很高,所以說水淺,小松鼠很矮,所以說水深。”小馬知道了,放心地淌過了河。
這則寓言包含了哪些哲學原理呢?
實踐的特征 篇2
第八課自覺投身社會實踐
第一節實踐及其作用
第一課時 實踐的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理解:實踐概念,實踐的三個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對實踐概念分層次理解
辯證思維能力:實踐特征之間的關系
覺悟方面:樹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教學重點: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教學難點 :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的關系
教學方法:講述分析相結合法
教具準備:投影材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第五課我們學習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試問:
1、 什么是主觀能動性?其表現有哪些?
2、 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屬于什么活動?
導入 新課:宋代詩人陸游有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 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課。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對于做的問題,涉及到哲學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實踐”,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實踐?它有哪些特征?
課題:實踐的特征(多媒體顯示)
一、實踐的特征(多媒體顯示)
1、 什么是實踐(板書)(多媒體顯示)
對實踐的觀點歷史上唯物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什么不同?
(1)歷史上唯物主義者關于實踐含義的認識(多媒體顯示)
(小資料):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體顯示)
學生閱讀教材103頁第二段。
學生回答:歷史上許多唯物主義學者指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思想,有的還指出了實踐或與實踐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動、行為、力行、活動、生活、踐履等,但始終沒有對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含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別;二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
具體分析以下內容,理解以下層次:
①“人們”——實踐的主體(多媒體顯示)
②“客觀世界”——實踐的對象(多媒體顯示)
③“活動”——實踐的性質(多媒體顯示)
(多媒體顯示)請指出下列活動中的實踐活動
(1)火山噴發、蜜蜂造房、警犬搜敵(不是)
(2)起床、刷牙、洗臉、吃飯(不是)
(3)學習理論、討論問題、研究學問(不是)
(4)工人做工、戰士打仗、科技工作者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為了更深入理解“實踐”,我們必須分析實踐的基本特征
2、實踐的基本特征(多媒體顯示)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多媒體顯示)
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閱讀104頁第2、3、4段)(聯系自己的實踐活動,理解主體、對象、手段)
(議一議)104頁
實踐的主體是人,是人民群眾,人有自己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體力和智力,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從事社會實踐,人的體力和智力統一起來,共同構成實踐的主體這個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質形態一樣,也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智力和體力是在社會發展中客觀形成的。它的狀況歸跟到底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所以,實踐主體是客觀的。
然而實踐總是有一定的客觀對象,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實踐的對象呢?
師:它是由什么決定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生產活動的對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會活動的對象是社會關系。可見,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社會,它們都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東西。在自然界和社會的萬事萬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當時、當地的實踐對象?歸跟到底不是由人們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其他客觀條件決定的。
實踐的物質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設備。人們進行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發揮其體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種物質手段,才能把自身的體力和智力作用于實踐對象,以達到實踐的目的,實踐越發展 ,越需要物質手段這個基本要素。構成實踐手段的材料是物質的東西;制造實踐手段不能隨心所欲。它們都是由客觀歷史條件決定的。可見,實踐的手段也是客觀的。
總之,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
(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板書)(多媒體顯示)
師問:人改造自然界和動物適應自然界的活動有什么異同?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A、“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蠟建筑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B、“勞動終結時取得的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存在于勞動者的觀念中了。”
雖然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但它與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界的本能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因為人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動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就是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造出新的東西。改造社會的實踐,就是要不斷地創造新的社會關系。這種有目的地創造就充分顯示了實踐的能動性。實踐的目的性、結果的創造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實踐才獨有的本質特征。
可見,人類從遠古開始就從事的實踐活動,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識、想法去改造客觀世界,以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能動性”這個特點,某種活動和行為即使改變了客觀世界,也不能被稱為實踐。所以,這一特征是最能體現實踐本質的特征。
師問: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兩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生答: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這與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二者是統一的,這個關系實質是實踐中主客觀的關系。(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的第一個特征主要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第二個特征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二者互相滲透。因為意識的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都以客觀性為基礎;而主體的客觀性又滲透著能動性。夸大第一個特征否定第二個特征,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第二個特征否定第一個特征,會導致唯心主義。意識根源于物質,只有人們的意識符合客觀的要求,人們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實踐的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
(多媒體展示文字)
(教師總結)以上兩個基本特征是統一和相互滲透的。由于實踐所處的特殊地位——是聯系客觀事物同主觀認識的“橋梁”,因此它同時兼有客觀性和能動性兩個特征。其中“客觀性”使其區別于純粹的意識活動,“能動性”使其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如果就實踐的自身而言,它還具有第三個特征。
(3)實踐上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板書)
舊唯物主義哲學中,有的哲學家把實踐看作是孤立的個人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
“實踐的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如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中進行的,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才能進行的活動,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印。
“實踐的歷史性”是指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容、范圍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多媒體展示文字)
時代的發展變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注入新的內容。過去自力更生搞建
設,在當今時代已遠遠不夠。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各國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我國同樣不能例外。這同樣體現了實踐的歷史性。
課堂小結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本課的學習使我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實踐、實踐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聯系。這是學習全課可重要的理論基礎,對這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將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學習(放投影)(本課的知識結構)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多媒體顯示)
課后作業 :辨析題
實踐的特征 篇3
第八課自覺投身社會實踐
第一節實踐及其作用
第一課時 實踐的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理解:實踐概念,實踐的三個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對實踐概念分層次理解
辯證思維能力:實踐特征之間的關系
覺悟方面:樹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教學重點: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教學難點 :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的關系
教學方法:講述分析相結合法
教具準備:投影材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第五課我們學習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試問:
1、 什么是主觀能動性?其表現有哪些?
2、 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屬于什么活動?
導入 新課:宋代詩人陸游有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 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課。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對于做的問題,涉及到哲學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實踐”,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實踐?它有哪些特征?
課題:實踐的特征(多媒體顯示)
一、實踐的特征(多媒體顯示)
1、 什么是實踐(板書)(多媒體顯示)
對實踐的觀點歷史上唯物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什么不同?
(1)歷史上唯物主義者關于實踐含義的認識(多媒體顯示)
(小資料):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體顯示)
學生閱讀教材103頁第二段。
學生回答:歷史上許多唯物主義學者指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思想,有的還指出了實踐或與實踐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動、行為、力行、活動、生活、踐履等,但始終沒有對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含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別;二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
具體分析以下內容,理解以下層次:
①“人們”——實踐的主體(多媒體顯示)
②“客觀世界”——實踐的對象(多媒體顯示)
③“活動”——實踐的性質(多媒體顯示)
(多媒體顯示)請指出下列活動中的實踐活動
(1)火山噴發、蜜蜂造房、警犬搜敵(不是)
(2)起床、刷牙、洗臉、吃飯(不是)
(3)學習理論、討論問題、研究學問(不是)
(4)工人做工、戰士打仗、科技工作者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為了更深入理解“實踐”,我們必須分析實踐的基本特征
2、實踐的基本特征(多媒體顯示)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多媒體顯示)
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閱讀104頁第2、3、4段)(聯系自己的實踐活動,理解主體、對象、手段)
(議一議)104頁
實踐的主體是人,是人民群眾,人有自己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體力和智力,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從事社會實踐,人的體力和智力統一起來,共同構成實踐的主體這個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質形態一樣,也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智力和體力是在社會發展中客觀形成的。它的狀況歸跟到底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所以,實踐主體是客觀的。
然而實踐總是有一定的客觀對象,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實踐的對象呢?
師:它是由什么決定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生產活動的對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會活動的對象是社會關系。可見,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社會,它們都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東西。在自然界和社會的萬事萬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當時、當地的實踐對象?歸跟到底不是由人們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其他客觀條件決定的。
實踐的物質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設備。人們進行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發揮其體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種物質手段,才能把自身的體力和智力作用于實踐對象,以達到實踐的目的,實踐越發展 ,越需要物質手段這個基本要素。構成實踐手段的材料是物質的東西;制造實踐手段不能隨心所欲。它們都是由客觀歷史條件決定的。可見,實踐的手段也是客觀的。
總之,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
(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板書)(多媒體顯示)
師問:人改造自然界和動物適應自然界的活動有什么異同?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A、“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蠟建筑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B、“勞動終結時取得的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存在于勞動者的觀念中了。”
雖然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但它與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界的本能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因為人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動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就是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造出新的東西。改造社會的實踐,就是要不斷地創造新的社會關系。這種有目的地創造就充分顯示了實踐的能動性。實踐的目的性、結果的創造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實踐才獨有的本質特征。
可見,人類從遠古開始就從事的實踐活動,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識、想法去改造客觀世界,以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能動性”這個特點,某種活動和行為即使改變了客觀世界,也不能被稱為實踐。所以,這一特征是最能體現實踐本質的特征。
師問: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兩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生答: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這與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二者是統一的,這個關系實質是實踐中主客觀的關系。(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的第一個特征主要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第二個特征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二者互相滲透。因為意識的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都以客觀性為基礎;而主體的客觀性又滲透著能動性。夸大第一個特征否定第二個特征,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第二個特征否定第一個特征,會導致唯心主義。意識根源于物質,只有人們的意識符合客觀的要求,人們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實踐的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
(多媒體展示文字)
(教師總結)以上兩個基本特征是統一和相互滲透的。由于實踐所處的特殊地位——是聯系客觀事物同主觀認識的“橋梁”,因此它同時兼有客觀性和能動性兩個特征。其中“客觀性”使其區別于純粹的意識活動,“能動性”使其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如果就實踐的自身而言,它還具有第三個特征。
(3)實踐上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板書)
舊唯物主義哲學中,有的哲學家把實踐看作是孤立的個人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
“實踐的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如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中進行的,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才能進行的活動,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印。
“實踐的歷史性”是指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容、范圍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多媒體展示文字)
時代的發展變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注入新的內容。過去自力更生搞建
設,在當今時代已遠遠不夠。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各國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我國同樣不能例外。這同樣體現了實踐的歷史性。
課堂小結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本課的學習使我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實踐、實踐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聯系。這是學習全課可重要的理論基礎,對這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將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學習(放投影)(本課的知識結構)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多媒體顯示)
課后作業 :辨析題
實踐的特征 篇4
第八課自覺投身社會實踐
第一節實踐及其作用
第一課時 實踐的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理解:實踐概念,實踐的三個特征
能力方面:分析能力,對實踐概念分層次理解
辯證思維能力:實踐特征之間的關系
覺悟方面:樹立馬克思主義實踐觀
教學重點: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教學難點 :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的關系
教學方法:講述分析相結合法
教具準備:投影材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
復習提問:第五課我們學習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試問:
1、 什么是主觀能動性?其表現有哪些?
2、 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屬于什么活動?
導入 新課:宋代詩人陸游有詩云:“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 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由些引入新課。做比想更重要,改造世界比認識世界更重要。對于做的問題,涉及到哲學上的一個重要的概念“實踐”,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實踐?它有哪些特征?
課題:實踐的特征(多媒體顯示)
一、實踐的特征(多媒體顯示)
1、 什么是實踐(板書)(多媒體顯示)
對實踐的觀點歷史上唯物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什么不同?
(1)歷史上唯物主義者關于實踐含義的認識(多媒體顯示)
(小資料):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多媒體顯示)
學生閱讀教材103頁第二段。
學生回答:歷史上許多唯物主義學者指出了一些有價值的思想,有的還指出了實踐或與實踐相近的概念,如 行、行動、行為、力行、活動、生活、踐履等,但始終沒有對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
(2)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含義的理解(多媒體顯示)
(學生回答、老師歸納)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別;二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
具體分析以下內容,理解以下層次:
①“人們”——實踐的主體(多媒體顯示)
②“客觀世界”——實踐的對象(多媒體顯示)
③“活動”——實踐的性質(多媒體顯示)
(多媒體顯示)請指出下列活動中的實踐活動
(1)火山噴發、蜜蜂造房、警犬搜敵(不是)
(2)起床、刷牙、洗臉、吃飯(不是)
(3)學習理論、討論問題、研究學問(不是)
(4)工人做工、戰士打仗、科技工作者發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為了更深入理解“實踐”,我們必須分析實踐的基本特征
2、實踐的基本特征(多媒體顯示)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多媒體顯示)
實踐的基本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閱讀104頁第2、3、4段)(聯系自己的實踐活動,理解主體、對象、手段)
(議一議)104頁
實踐的主體是人,是人民群眾,人有自己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體力和智力,這就使人能有目的地從事社會實踐,人的體力和智力統一起來,共同構成實踐的主體這個基本要素。
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像自然界的其他物質形態一樣,也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智力和體力是在社會發展中客觀形成的。它的狀況歸跟到底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所以,實踐主體是客觀的。
然而實踐總是有一定的客觀對象,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究竟什么是實踐的對象呢?
師:它是由什么決定的呢?(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八、九段后回答)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生產活動的對象是自然界,其中既有自然物,又有人工制品。改造社會活動的對象是社會關系。可見,實踐的對象是自然界和社會,它們都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東西。在自然界和社會的萬事萬物中,究竟是哪些事物能夠成為人們當時、當地的實踐對象?歸跟到底不是由人們的意識所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力發展的狀況和其他客觀條件決定的。
實踐的物質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設備。人們進行實踐活動不僅需要發揮其體力和智力的作用,而且只有使用某種物質手段,才能把自身的體力和智力作用于實踐對象,以達到實踐的目的,實踐越發展 ,越需要物質手段這個基本要素。構成實踐手段的材料是物質的東西;制造實踐手段不能隨心所欲。它們都是由客觀歷史條件決定的。可見,實踐的手段也是客觀的。
總之,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
(2)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板書)(多媒體顯示)
師問:人改造自然界和動物適應自然界的活動有什么異同?舉例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A、“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蠟建筑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
B、“勞動終結時取得的結果,已經在勞動過程開始時存在于勞動者的觀念中了。”
雖然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但它與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界的本能活動有著本質的區別。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因為人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動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就是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造出新的東西。改造社會的實踐,就是要不斷地創造新的社會關系。這種有目的地創造就充分顯示了實踐的能動性。實踐的目的性、結果的創造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實踐才獨有的本質特征。
可見,人類從遠古開始就從事的實踐活動,都是按人的目的、意識、想法去改造客觀世界,以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如果沒有“能動性”這個特點,某種活動和行為即使改變了客觀世界,也不能被稱為實踐。所以,這一特征是最能體現實踐本質的特征。
師問: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與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兩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生答:
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的活動,這與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二者是統一的,這個關系實質是實踐中主客觀的關系。(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的第一個特征主要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第二個特征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二者互相滲透。因為意識的目的性、計劃性、創造性都以客觀性為基礎;而主體的客觀性又滲透著能動性。夸大第一個特征否定第二個特征,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第二個特征否定第一個特征,會導致唯心主義。意識根源于物質,只有人們的意識符合客觀的要求,人們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實踐的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
(多媒體展示文字)
(教師總結)以上兩個基本特征是統一和相互滲透的。由于實踐所處的特殊地位——是聯系客觀事物同主觀認識的“橋梁”,因此它同時兼有客觀性和能動性兩個特征。其中“客觀性”使其區別于純粹的意識活動,“能動性”使其區別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如果就實踐的自身而言,它還具有第三個特征。
(3)實踐上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板書)
舊唯物主義哲學中,有的哲學家把實踐看作是孤立的個人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不是孤立的個人的活動,而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
“實踐的社會性”是指任何實踐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如經濟關系、政治關系)中進行的,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才能進行的活動,必然帶有一定社會的烙印。
“實踐的歷史性”是指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容、范圍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多媒體展示文字)
時代的發展變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注入新的內容。過去自力更生搞建
設,在當今時代已遠遠不夠。現代社會發展要求各國實行對外開放,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我國同樣不能例外。這同樣體現了實踐的歷史性。
課堂小結
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本課的學習使我們初步了解了什么是實踐、實踐的基本特征及其密切聯系。這是學習全課可重要的理論基礎,對這些問題的正確理解將有助于今后的深入學習(放投影)(本課的知識結構)
課堂練習 單項選擇題(多媒體顯示)
課后作業 :辨析題
實踐的特征 篇5
第八課第一節第一框實踐的特征
【本課總體概括】
一、本課的地位和內在邏輯
1、本課在全書中的地位
本課是全書內容的總結,也是“哲學常識”課教學的歸宿,因而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說它是全書內容的總結,是因為在前七課中,無論是講述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還是談及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實現,都離不開社會實踐,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實踐不僅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前提,也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相統一的基礎。說它是“哲學常識”課 教學的歸宿,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目的就是要用它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在實踐中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本課還是全書理論主線的突出體現。全書的主線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個人和社會的統一”。雖然前七課也體現了這兩個統一,但側重點是不同的。1-4課講述世界的本質、狀態、規律,人們應當按照它的本來面目來認識它、改造它,強調客觀決定主觀。第5課提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從人的認識過程分析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問題。第6、7課從一般價值觀、人生價值觀、人生理想的角度講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本課講述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突出體現了主客觀的統一。無論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還是主觀對客觀的反作用,都是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的,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只能在社會實踐中完成。可見,學好本課既有助于深刻理解前七課的內容,更有利于從總體上把握各課之間的內在聯系,實現全書的教學目的。
2、內在邏輯
(1)全課以實踐的觀點為中心,由兩節六個框題組成。第一框題闡明實踐的含義和特征,這是本課立論的基礎,也是邏輯的起點。第二、三框題講實踐的作用,即實踐在社會發展和認識中的作用,而根本的作用是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第二框題),其次才是對認識的決定作用(第三框題)。那么,實踐是誰的實踐呢?第四框題作出回答,講述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實踐之所以具有那么重大的作用,根本原因在于其主體是人民群眾。失去人民群眾的力量,任何個體的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都是蒼白無力的。這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五框題的內容,知識青年必須與群眾實踐相結合,在群眾實踐中鍛煉成才,有效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通過實踐,人們一方面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另一方面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實現主觀和客觀、個人和社會的統一。
(2)從世界觀、方法論、人生觀的統一的角度看,本課的邏輯也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前四框題主要是講世界觀和歷史觀的道理,既有辯證唯物主義的內容,又有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容,這是本課的理論基礎。第五、六框題則主要是講方法論的,同時也貫穿了人生觀的教育,這是前四框題理論的要求和應用。可見,本課的內在邏輯也體現了世界觀、方法論、人生觀的統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實踐的概念;理解實踐的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的比較能力、分析與綜合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分析“實踐的含義”、“實踐的特征”時,采用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注重實踐精神
【教學重點】實踐的三個基本特征
【教學難點】實踐的第一個特征與第二個特征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方法】分析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講授法相結合,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什么是認識?認識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人類不斷地認識、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也是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不斷加深的歷史。在傳統農業社會,存在著人口與土地等資源的矛盾。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口與礦產等資源的矛盾又進一步凸顯出來。人口膨脹與自然資源短缺的矛盾,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要樹立人類的資源危機意識,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
教師提問:我們為什么要樹立人類的資源危機意識,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這種認識為什么是不斷發展的?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導入新課:
認識來自于實踐。那么,什么是實踐?為什么要投身社會實踐?怎樣才能更好地投身社會實踐?為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八課。
第八課 自覺投身社會實踐(板書)
第一節 實踐及其作用(板書)
一、實踐的特征(板書)
判斷:下列活動中那些屬于實踐活動?并說明理由。
(1)蜘蛛結網(2)黨的xx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規劃”(3)XX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神州六號宇宙飛船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分析:
1、實踐的含義(板書)
(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2)理解:
(教師結合剛才的判斷分析)實踐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的區別,因此,蜘蛛織網的活動不是實踐活動;二是指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因此,“規劃”不是實踐活動。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對象是客觀物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是人們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統稱為實踐。
材料:恩格斯說:“人離動物愈遠,他們對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帶有經過思考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特征。”
提問:這段材料說明實踐活動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分析:說明人的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的活動。那么,實踐有哪些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2、實踐的特征(板書)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也就是說,實踐具有客觀性。(板書)
指導閱讀:書113頁。
提問:為什么實踐具有客觀性?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分析:這是因為構成實踐的要素──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實踐的手段,都是客觀的物質的。
教師提問:怎樣理解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是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
學生分析得出:實踐的客觀性根源于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因而,堅持實踐的客觀性,就堅持了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也就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唯物論。可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辯證唯物論是緊密相聯的、統一的。
材料:XX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XX年是實施規劃的開局之年。根據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確定的明年經濟工作總體要求,做好明年的經濟工作必須把握大局、突出重點,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勢頭,著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加大能源資源節約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力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提問:這則材料說明人的實踐活動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歸納: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
(2)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活動。也就是說,實踐具有能動性(板書)
教師分析:實踐是在意識指導下的有目的的活動。因為人是有思維、有理性的社會性動物,人在行動之前會有明確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才動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去改造客觀世界,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人們在實踐中變革客觀事物,就是把原有的東西改造為新的東西,創造出新的東西。改造社會的實踐,就是要不斷地創造新的社會關系。這種有目的的創造就充分顯示了實踐的能動性。意識的目的性,結果的創造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實踐才獨有的本質特征。
教師提問:堅持實踐的能動性,就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辯證法?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引導分析:堅持實踐的能動性,就是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意識根源于物質,又反作用于物質。因而,堅持實踐的能動性,也就在實踐問題上堅持了辯證法。
教師設疑:既承認實踐的客觀性,又承認實踐的能動性,二者是否矛盾?
教師分析:二者不是矛盾的。由于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都是客觀的物質的,決定了時間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它與客觀物質世界緊密相連;由于任何一個社會實踐總是在一定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有目的的活動,決定了時間又具有能動性,它又與主觀緊密相連。可見,實踐是有機連接主觀和客觀、意識和物質的橋梁,這正是實踐的顯著特點。可見,實踐的第一個特征和第二個特征是統一的。夸大第一個特征否定第二個特征,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第二個特征否定第一個特征,會導致唯心主義。意識根源于物質,只有人們的意識符合客觀的要求,人們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實踐的創造性才能真正發揮出來。
(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也就是說,實踐具有社會性、歷史性(板書)
教師設疑:怎樣理解實踐的社會性?
學生分析得出: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所講的實踐,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所進行的活動,任何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單位都無法脫離所處的社會關系去孤立地實踐。任何實踐都要受到當時各種社會狀況的制約和影響。這種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文化關系等。
辨一辨:實踐雖然是社會性的活動,但實踐活動是永恒不變的活動。
(學生討論回答)
學生討論分析得出:實踐的歷史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任何一個實踐活動總是處于一定歷史階段的人在一定歷史階段進行的,因而其內容、規模、水平,都要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另一方面,具有社會性的實踐是歷史地發展著的,人類社會實踐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而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永無止境地發展著。
【本課小結】綜上所述: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構成的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又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能動性的活動。這種活動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中進行的,是歷史地變化發展的。實踐的這三個基本特征的關系是不可分的,統一在任何一項實踐活動中,用這一特征去否定另一特征的思想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