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案(通用4篇)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案 篇1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2)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
(3)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2、能力目標:
在講述真理具體的有條件的及認識真理是一個過程這一知識點時,培養學生具體總是具體分析的能力及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聯系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這一觀點,引導學生學會在一定的條件和范圍內認識真理
(2)通過對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觀點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豐富和發展真理的思想
教學重點: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我們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教學難點: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舊課)
據醫學史料記載,17世紀20年代,英國有個醫生給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輸羊血,奇跡般地挽救了該青年的生命。其他醫生紛紛仿效,結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輸血醫療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紀80年代,北美洲醫生給一位瀕臨死亡的產婦輸人血,產婦起死回生。醫學界再次掀起輸血醫療熱,卻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19xx年維也納醫生萊因茨坦發現了人的血型系統,才打開了科學輸血的大門。
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個道理的?
(1)第一次輸羊血成功,從而發現輸血可以救治病人,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從輸羊血到輸人血直到終于解決輸血問題,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輸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殘廢和輸人血的再次成功及一次輸血醫療熱帶來驚人的死亡,直到終因發現血型系統而使輸血問題得以成功解決,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
。4)為救人而輸血失敗的原因,直至發現人的確定血型系統,從而最終解決輸血問題,說明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
(導入新課)
詹姆士認為: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它是有用的,因為它是真的”或者說“它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這兩句的意義是一樣的。
——典型的實用主義。
思考:1、他的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2、你認為真理是什么?
3、如果有用就是真理,會有什么樣的情形出現?
。ㄒ唬┱胬硎强陀^的
1.真理的含義: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
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人的認識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相符——真理
人的認識與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不符——謬誤
舉例子:屏幕展示出一個橢圓,甲說是長方形,乙說是一個橢圓,究竟誰說對了呢?
黑板是什么顏色的呢?
2.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提問:真理是一種認識,但為什么說它是客觀的呢?而且是最基本的屬性?
——因為這里所講客觀性,主要是從真理的內容,也就是其所反映的對象角度來講的。因此,真理在內容上是客觀的。
那真理在主觀上是不是也是客觀的呢?——不是的,如果是的話,那就是說黑板都是黑的了,但有的同學卻說是白的、紅的,這就是因為真理是人的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也正是因為形式上是主觀的,才會出現真理和謬誤之分。
真理在形式主觀,內容上是客觀的,客觀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屬性。因為:
第一,真理的內容來自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真理的內容不依賴于人和人類的主觀意志;
第二,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
(過渡)正是因為真理具有客觀性,所以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為真理具有客觀性。
所謂的客觀性,也就是說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不會受到權利、地位、金錢的影響。如黑板是黑的,它不會說來了,黑板就會變成紅色的了。
毛澤東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際。”真理只有一個,不存在反映同一對象的相互矛盾的不同的真理。
如張三這個人要不是男的,要不就是女的,答案只有一個,絕對不會有兩個答案同時存在的。
(過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三個理論成果——毛、鄧、三,毛、鄧、三都是科學的,這與真理是唯一的這個觀點是否矛盾呢?
——沒有,真理的確是只有一個,但因為時代的變化,中國實踐的變化,所以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ǘ┱胬硎蔷唧w的有條件的
1、真理是有條件的
。ㄕ故救切蝺冉堑年P系,力學的不同觀點)
任何的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半步都會變成謬誤。
如吃藥,此時此地此刻的天氣。
(過渡)除此之外,真理還是具體的。
2、真理是具體的
它往往都是真理與實際相結合的。如毛、鄧、三就是一個例子。
重講毛、鄧、三——毛、鄧、三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但中國的實踐是不斷地變化著的,毛——戰爭時期,鄧——建設時期,三——進一步發展,加強黨的領導的時期。
它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
真理 主觀與客觀
理論與實踐 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即:真理需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正是因為真理是主觀和客觀的相統一,因此,難免會出現錯誤,但有錯誤不要緊,關鍵是要能正確地對待錯誤。
因而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就難免出錯誤,但關鍵是要能正確地對待錯誤。
(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展示哥倫比亞號事件——哥倫比亞號失事后,我們應該怎么看待航天技術呢?
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挫折呢?
我們對航天(地球月球認識)能不能一步到位?
——不能的。為什么呢?
原因:
認識受各種條件的限制:教材p48
(1)從認識的主體看——不明白就多看幾眼
(2)從認識的客體看——人的成長,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認識的這種反復性對應的方法論要求: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例子,火星探索計劃,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開始進行了,而現在還是不斷地在進行下去。
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還會發展嗎?為什么?
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發展的.人類是世代延緩的,社會實踐也是不斷發展的,人的認識能力必將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隨著認識工具的不斷豐富而不斷發展,從而對火星獲得越來越深刻的認識。
2、認識具有無限性
原因:
認識的對象是變化的
人是世代延續的
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世界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3、我們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1)認識運動是一種波浪的前進或者螺旋的上升
。2)真理不會停止,已經確定的真理在不斷向前發展
。3)我們要在實踐中認識和發展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小結:
板書設計:
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ㄒ唬┱胬硎强陀^的
1.真理的含義
2.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是有條件的
2、真理是具體的
。ㄈ┳非笳胬硎且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2、認識具有無限性
3、我們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課后小結: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案 篇2
學海導航
1.學習目標
通過學習,理解和掌握真理的含義、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性、認識的無限性和反復性,論證真理只有一個,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并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實例,揭示實踐在發現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2.學習指導
本部分內容通過分析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性、認識的無限性和反復性,告訴我們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我們應該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材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揭示真理的含義和最基本的屬性——客觀性,分析真理和謬誤的界限,指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層,分析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告訴我們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確對待錯誤;第三層,分析認識的無限性和反復性,告訴我們真理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我們應當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學習本部分內容,應結合古今中外關于真理問題的不同觀點,聯系當今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進行理解。學習中要注意:⑴在辨別分析實用主義真理觀的基礎上,弄清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的基本內容,樹立真理與謬誤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⑵要結合具體的科學知識,來理解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⑶結合人類探索星空的曲折歷程,理解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從而明確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學習探究
知識要點 思考探究
一、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是客觀的
、耪胬淼暮x
、普胬淼淖罨緦傩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2.真理都是具體的
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2.認識具有無限性
3.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1.你還知道關于真理的那些觀點?你能辨別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嗎?
2.列寧說:“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謬誤。”你怎樣理解這句話?
3.有人把馬克思主義當成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適用于“每個國家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你是怎樣認為的?
4.認識為什么具有反復性?
5.人為什么說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
6.請你描述一下認識的發展過程。
知識歸納
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真理都是有條件的,超出真理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任何真理都會變成謬誤。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表明,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行的。
認識具有反復性又具有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不斷地向前發展。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
a.客觀性 b.主觀性 c.無限性 d.反復性
2.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正確的是
a.在對同一對象的不同認識中,真理只有一個 b.真理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c.任何人都必須承認認識的真理性 d.在真理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3.毛澤東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是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夸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边@說明
a.世界上只有一個真理 b.真理是客觀的
c.真理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 d.真理是有用的
4.實用主義真理觀的錯誤在于
a.承認真理的有用性 b.否認真理的客觀性
c.認為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 d.承認真理是真的
5.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提出的定理,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的真理。但19世紀初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小于180°;隨后,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星凸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大于180°。這個事例說明
a.真理是客觀的 b.真理與謬誤分不清楚
c.真理是有條件的 d.真理都是具體的
6.認識具有反復性,是因為
、僬J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②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 ③客觀事物是復雜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④人們不可能認識事物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7.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
a.真理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b.真理和謬誤是相伴而行的
c.人類永遠不可能獲得真理
d.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8.“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睂γ珴蓶|的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偃藗儗σ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②認識運動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 ③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④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二、非選擇題
9.辨析:真理只有一個,因此,真理一旦形成,就會亙古不變。
10.在17、18世紀,對光的本質的認識,牛頓等人倡導“微粒說”,當時被認為是正確的。但是到了19世紀初,光的“波動說”又否定了光的“微粒說”;到了20世紀,愛因斯坦又根據新的科學研究材料提出光的“量子說”,認為光具有波粒二重性,既否定了光的微粒說和光的波動說各自的片面性,又吸取了這兩種學說中的合理的因素,因而使愛因斯坦的學說更加接近于真理。
對光的本質的認識過程說明了我們應當怎樣發展真理?
走近生活
20世紀70年代,人們認為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3種夸克組成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對此產生了疑問,為了尋找新的夸克,他決定建造一個新的高度靈敏的探測器。但是,這個實驗被費米國家實驗室和西歐核子中心拒絕了。1972年到1974年間,他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用一個比較低能的加速器來做這個實驗,終于發現了一種新的夸克。這表明,以前所說只有3種夸克的觀念是錯誤的,有了第四種夸克,就有可能有第五種、第六種,從而改變了以往的觀念。
問題探究:
丁肇中的科學實驗告訴我們應當怎樣追求真理?
參考答案:
思考探究
1.略。
2.說明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這里都有自己的適用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3.真理都是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應當是不斷發展著的,把馬克思主義當成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適用于“每個國家革命和建設的過程”,違背了真理的具體性,是錯誤的。
4.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過程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5.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6.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認識運動的這種過程,并不是圓圈式的循環運動,而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認識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自我測評
一、選擇題
1.a 2.a 3.b 4.b 5.c 6.c 7.a 8.b
二、非選擇題
9.⑴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本質的屬性是客觀性。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能有一個真理。
、普胬硎怯袟l件的,超出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不顧過程的推移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中,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
⑶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真理是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世界上不存在亙古不變的真理。
10.⑴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要正確對待錯誤。
、普J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那些經過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推翻,而是不斷地向前發展。我們應當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走近生活
、艑嵺`是真理的來源,只有投身社會實踐才能獲得真理。
、茖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任何事情,都不能迷信和盲從。
、亲非笳胬硎且粋過程,要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索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案 篇3
(新人教版必修4)
【自主探究】
1.實用主義者詹姆士認為,“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怯杏玫,因為它是真的’或者說,‘是真的,因為它是有用的’,兩句話的意義是一樣的”。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在人們認識事物時,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對同一事物的認識為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法正確嗎?
2.三角形內角和等于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使用的真理。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于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19世紀,俄國數學家羅巴且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小于180°。隨后,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和大于180°。羅巴且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3.1965年7月以來,人類利用宇宙探測器探測火星的活動一直沒有停止。XX年,人類近距離拍攝到火星的表面有許多類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觀測到火星表面的氣溫、氣壓等現象。人類對火星的認識還會發展嗎?為什么?
【難點突破】
1.全面理解真理是客觀的
。1)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一種認識符合客觀對象就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
。2)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本質的屬性就是客觀性。一種認識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按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而絕不能因人而異,或以某些人的主觀需要為轉移。真理的客觀性是任何權勢都抹煞不了的。
。3)有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真理不是個人認可的,而是社會上多數人公認的東西!卑颜胬須w結為多數人公認,仍然是局限于主觀認識范圍以內。某種認識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認人數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4)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論他的出身、社會地位、職業狀況等如何,只要他的認識和客觀對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2.辨析比較:真理與謬誤
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原則的區別、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互相對立,不能混淆。
聯系:真理與謬誤之間又具有統一的一面。
(1)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無謬誤。任何人,包括偉人在內,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
(2)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論題適用的范圍,恢復它存在的條件,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為正確認識的先導。
【思維拓展】
1.人的認識是有限的,而認識能力是無限的
。1)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這里的人是指“單個人”,單個人由于受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的制約 ,在一定時期內對具體事物的認識只能達到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個階段。就每個人來說,就認識的每一次實現而言,認識是有限的。
。2)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這里的人指的是“人類”,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夠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發展而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認識。就整個人類的無限發展和人類認識不斷前進的歷史趨勢而言,認識又是無限的。
2.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
(1)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科學理論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認識和理論都有正確的成分,但又含有非科學的因素。真理、科學理論則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觀本質。
。2)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來源于實踐 ,都是主觀性的東西 ,都統一于實踐,都應該接受實踐的檢驗。它們的內容都是客觀的,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們的形式都是主觀的?茖W理論是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理論,是真理性的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都屬于人們的認識范疇。
【熱點問題鏈接】
XX年10月28日,由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在英國《自然》雜志上,以封面文章形式發布了迄今最詳盡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同時也在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了在基因研究技術手段上的收獲。“千人基因組計劃”由中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美國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所、英國桑格研究所等機構于XX年啟動,旨在繪制迄今最詳盡、最有醫學應用價值的人類基因多態性圖譜,F在報告的是該計劃第一階段的分析成果。這一成果在醫學等領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比如通過參照圖譜,可以方便地找出致病的基因變種。它標志著人類基因研究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
用認識論的有關知識談談對上述材料的認識。
附:參考答案
【自主探究】
1.詹姆士關于真理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只有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才能夠被稱為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罢胬砻媲叭巳似降取笔钦_的,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等)為轉移。
2.歐幾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條件的。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都是相對于特定的范圍和過程來說的,都是具體的歷史的。超出了這一條件和范圍,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也會成謬誤。所以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我們不用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3.回答是肯定的。人的認識能力是不斷發展的。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社會實踐也是不斷發展的,人的認識能力必將隨著社會實踐發展、隨著認識工具的不斷豐富而不斷發展,從而對火星獲得越來越深刻的認識。
【熱點問題鏈接】
(1)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的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中、美、英等國科研機構發起的大型國際科研合作項目“千人基因組計劃”,并進行人類基因的研究,就是希望未來獲得真理,使主觀符合客觀。
。2)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對人類基因的正確認識必然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獲得。
。3)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自十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以來,因為難以同時對許多人進行基因測序,基因研究一直只在較小的層面上進行,此次研究不僅使大規模測序成為可能,還繪制了一個詳盡的基因圖譜以供比對,這標志著人類基因研究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案 篇4
一、教學內容
教學設計選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二單元第六課第二框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本框題所在單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該問題也是《生活與哲學》整本書的核心問題之一。而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單元中最終是由“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來實現的。本框題是所在單元的歸宿,是對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關系的整體呈現與升華,是如何正確看到我們周圍世界問題在世界觀上的升華,是單元的最基本的知識目標之一。
二、學生分析
1、認知起點:學生已學習了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等內容,基本具備學習本框題的相關知識和經驗。
2、學習興趣: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通過探究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個人的閃光點,挖掘他們的潛在力量,來活躍課堂,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使學生在探究活動和合作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3、學習障礙:學生喜歡熱鬧,但動機不夠明確,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學習中有畏難心理;即興探究的能力較差,需要老師的適時啟發、引導和點撥;有的學生還習慣于“等、靠、要”。
4、學習難度:本節課的容量偏大,理論性較強,學習中難免會有學生在本節課的知識與能力目標上達不到課標的要求。
三、設計思想
以新課程理念和新課標為指導,依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科探究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來組織實施本節課的教學。通過創設多種情境,讓學習積極參與、體驗、感悟,主動獲得新知,并逐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教師從課堂的主宰變為課堂的主導,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多元選擇,激發他們的潛能,發展他們的個性。堅持用教材為主,做到用教材與教教材相結合,對教材的內容做適當的取舍與調整;堅持生活邏輯為主,做到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相結合,幫助學生理清知識思路。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真理的含義;理解真理是客觀的、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理解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應用具體的事例分析說明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和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進而懂得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的道理。結合真理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和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多媒體把漫畫、動畫、圖片等課件展示給學生。
①情境喚起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經驗出發,通過直觀有趣的情境設置,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趩栴}探究法: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學習,每一階段的學習都以問題帶出,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體現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新課程理念。
③直觀教學法:充分利用漫畫、文字材料、動畫等多種媒體的有機結合,增強直觀感。
、芎献魈骄糠ǎ悍纸M開展學習探究活動,在探究過程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潛能得到發揮,個性得到突顯,生生之間的思維得到融合、交叉、提煉和升華。同時培養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樂。
⑤例證歸納法: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和經驗出發,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感悟,歸納出新的理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探究活動學習,培養探究精神。②通過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去認識真理。③通過學習,使學生樹立在實踐中不斷認識、豐富和發展真理的思想。④通過學習,使學生感悟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而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敗,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依據: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并有很強的德育功能)。
難點:真理的客觀性(依據:比較抽象,理論層面較高)。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創設情境1
——用ppt顯示德國詩人萊辛的名言:“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寶貴”(圖文并茂) 引出學習探究的問題
認識名人,了解目標、思考本節課的問題
開門見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新的學習探究活動。創設形象情景,引起懸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創設情境2
——探究活動一,用ppt演示:實用主義者詹姆士的話:有用的觀念就是真理(圖文并茂)。
設疑:①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②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 在老師點撥下探究真理的科學含義。詹姆士關于真理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只有那些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認識才能夠被稱為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聯系舊知識進行思考探究、討論交流。學生發言,各抒己見 通過比較分析,讓學生感悟歸納“真理”的科學含義。
利用設疑,促使學生存疑、質疑,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創設情境3
——探究活動二,用ppt演示:漫畫“下雨好不好?”
設問:為什么對同一對象有不同的認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嗎? 適時引導、點撥,在學生回答基礎上進行歸納。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 結合生活實際、自己的實際進行對照思考、討論交流,發言。閱讀課文,并舉一反三,獲得感悟,形成理念。 用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問題,通過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分析問題,深化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人的主觀因素會影響人們的真理性認識,從而把握真理的客觀性。
創設情境4
——探究活動三,展示:“兩小兒辯日”的故事。
設問:你能幫助他們回答這個問題嗎?為什么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不回答小孩的問題?難道真理不止一個? 教師適時引導、點撥,在學生回答基礎上進行歸納。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運用所學的物理和地理知識解釋“辯日”問題。閱讀課文進一步探究其它問題。討論交流——回答問題。 將問題生活化、趣味化;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學習,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沿著問題思路獲得探究結果,更進一步把握真理的客觀性。
創設情境5
——探究活動四,用ppt展示:有關三角形內角和小于、大于180度的科學發現的材料。
設問:新的科學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這又說明了什么? 教師適時引導、點撥,歸納。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都是相對于特定的范圍和過程來說的,都是具體的歷史的。超出了這一條件和范圍,真理再向前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也會成謬誤的。所以真理和謬誤相伴而行,我們不用怕犯錯誤,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錯誤。 閱讀課文,聯系舊知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討論交流和回答問題。 以問題(任務)驅動學生學習,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沿著問題思路獲得探究結果: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創設情境6
——探究活動五,播放flash:關于人與自然的環保教育材料。
設問: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為什么? 適時引導、點撥、歸納,滲透德育,形成理念。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實踐是不斷向前推進的,人的認識也在不斷向前發展,人對事物的真理性認識也是不斷發展和完善,我們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觀賞動畫鏡頭。讀課文,聯系舊知思考問題。分組討論交流。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小組之間評價。 用新鮮的手段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將課堂的學習與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有機聯系起來。通過學習探究,形成理念,并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進全面升華。同時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愛自然的情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念。
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是學習探究有關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的內容,首先強調了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然后講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最后得出結論: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應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動手做好相關的筆記。 簡化內容,重溫知識,強調重點。
鞏固新知 出示練習題,評講習題,進行方法指導。 討論完成練習 檢驗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掌握情況。
拓展與延伸 播放歌曲《紅日》,出示拓展題(作為課后作業)(見附錄) 輕松、動情地聽音樂,產生共鳴。 使學生的情感得到進一步升華,鞏固重點,訓練學生做開放試題的能力,這也是新課程的命題方向。
七、教學小結與反思
1、整節課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高,都能做到六動:動眼看、動口議、動情讀、動耳聽、動腦思、動手做,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地位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整堂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課堂討論熱烈,交流廣泛,思維活躍,學生的膽量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鍛煉。
3、在探究活動中,反映出學生的素質差異較大,以后要多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要對他們持開放式的評價態度。
4、本節課的容量偏大,需要進一步的調整和優化。
5、存在的困惑:一是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是不是“熱熱鬧鬧”就好呢?我個人認為探究式的教學必須立足于課堂,不能讓學生去打消耗戰,必須充分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關鍵是創設好情境,設置好探究的問題。二是在學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學習的舞臺上,我們怎樣來照顧和扶持弱者?是強弱搭配好,還是強弱分層好?
附錄:
一、板書設計
二、拓展與延伸:
(1)當我們在實踐遭遇失敗時,應該怎樣看待已經獲得的認識?
(2)你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是怨天尤人,還是鼓起勇氣,再接再厲?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