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海洋專題復習教學案
① 發展農業技術、調整農業結構,努力提高糧食產量;②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積極發展民族經濟;③ 加強國際合作和對話,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b.中國的糧食問題及對策
a. 中國糧食壓力產生的原因:
① 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糧食需求量大;
② 地形復雜,以高原和山地為主,耕地面積比重小;
③ 土地的生產力參差不齊,農業科技水平整體實力低,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少;
④ 農業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生產不穩定;
⑤ 工業和城市用地規模擴大,耕地面積不斷減少;
⑥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的變化,導致傳統糧食種植業的地位下降。
b.糧食壓力解決主要途徑:
①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
②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種,積極改造中低產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
③ 在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
④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滿足人民豐富多樣的生活需求,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改善人們的食品結構。
c.非洲糧食問題:
a. 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長率高; ② 自然條件惡劣③ 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b. 采取措施:
① 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農牧業生產水平;② 控制人口增長速度,提高民族文化素質;③ 加強民族團結。
d.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
① 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
② 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⑻ 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于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于中國,其原因是:(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
① 美國、印度平原占國土面積大,干旱區面積相對較;
② 中國平原占國土面積小,干旱區所占面積大。
⑼ 農業生態問題 ① 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② 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墾、過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 沼澤地開發→破壞濕地→氣候惡化(干旱)
④ 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干旱、洪澇多發;
⑤ 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次生鹽堿化(地下水位上升);
⑥ 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后退);
⑦ 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⑧ 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污染水源
⑽ 生態農業的優點:
①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生產結構,使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的彼此結合,相互促進。
② 能夠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生產出高產、優質、無污染的
農產品,并確保良好的生態效益。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