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
在總結氧化反應的定義時,應注意:
①是物質與氧發生的化學反應,并沒有說是氧氣。這里告訴學生,以后還會學到不是直接與氧氣起化學反應的氧化反應。
②演示實驗反應劇烈,應向學生指出,定義中并沒有包含,可列舉鐵銹生成的例子。這樣使學生學會準確的掌握概念內涵。培養提高觀察、分析、判斷、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于氧氣的用途
有關物質用途的教學應該在突出其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本節教材把氧氣的用途安排在氧氣性質之后,也正是體現用途取決于性質的邏輯規律。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原則,化學教學要盡量做到學以致用,尤其在接受義務教育的初中階段,更應倍加重視基礎學習與生產、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
例如,為什么氧炔焰既能用于焊接又能用于切割金屬?焊接與切割兩者有什么本質不同?(教學時應該盡可能地讓學生看到實物或實際操作表演,可能的話,在課外活動時讓學生親自操作一下更好。)
氧這一章有豐富的聯系實際的內容,教師應鼓勵學生把學習到的化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聯系起來考慮并提出問題。只有肯于和善于提出問題,才能開闊思路。教師可以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作適當的講解或推薦課外閱讀參考資料,或課外組織“氧”的專題報告會……
總之,這種既不超越大綱,又不超越學生接受能力的結合生產、生活實際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所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實驗演示建議
1.做木炭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最好選用長條片狀的木炭。可以先用鑷子或坩堝夾住木炭,加熱到發紅,再放到燃燒匙里。紅熱的木炭應該由上而下慢慢地放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如果一開始就伸到瓶底,木炭燃燒所生成的二氧化碳會把瓶中部和上部的氧氣排出,木炭就不能順利燃燒。鑒定二氧化碳用的澄清石灰水,要用新制的和濃度較大的。因為放置久了的石灰水,會因其中的氫氧化鈣已跟空氣里的二氧化碳起反應而失效。濃度小的石灰水遇到二氧化碳,開始時顯渾濁,不久便又會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氫鈣而變得澄清。
2.硫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所用的燃燒匙內務必墊一層石棉絨(或石棉布),因為高溫時疏可以跟銅、鐵等金屬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如果不設法使硫跟金屬匙隔離,燃燒匙用不了幾次就會被腐蝕壞了。另外,硫的用量不宜過多,如果氧氣的體積是250毫升,則硫黃的用量以不超過0.5克為宜。從瓶里取出的燃燒匙,如果仍有燃著的硫,可以把匙隨手浸入事先準備好的水中使之熄滅,以免二氧化硫彌散。燃燒匙內剩余的硫黃能很容易地隨所鋪墊的石棉一起摳掉,若摳不掉也可把它放在通風處,讓硫黃燃燒完。
3.鐵絲在氧中燃燒的實驗,最好選用擰在一起的一束細鐵絲。從鐵窗紗上拆下的鐵絲(用砂紙打去漆和銹)比較好用。如用一根細鐵絲,最好把它繞成螺旋狀。無論是一束還是螺旋都是為了提高鐵絲局部的溫度,以利于鐵絲在氧中“持續”燃燒。為了使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燃燒時伴隨的放熱現象,不要等待鐵絲燃盡,就可以把鐵絲從氧氣瓶中取出,向學生展示鐵絲端處倒掛著的紅熱的熔融小鐵珠,這能十分形象地說明鐵在氧氣中燃燒會放出光和熱。
點燃鐵絲的最簡便方法,是用一段火柴桿引燃。在將鐵絲伸入氧氣瓶中之前,光點燃系在鐵絲端上的火柴桿,待火柴即將燃盡時再將鐵絲伸入氧氣瓶中,以免木桿太長而消耗過多的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