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眼于人的終生發(fā)展——我教《向沙漠進軍》.
著眼于人的終生發(fā)展
——我教《向沙漠進軍》
張國生
我教《向沙漠進軍》,是按“大語文教育”思想和新課標的要求設計。我制定了幾個目標:(1)學科教學目標 :扎扎實實進行語文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當然也得能經受“應試”的檢驗。(2)跨學科綜合性學習目標:實現(xiàn)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lián)系和相互滲透,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3)情感感染目標:使學生樹立環(huán)境生態(tài)方面的憂患意識,從而自覺地為保護環(huán)境生態(tài)盡力。(4)終身發(fā)展目標:正如新課標所要求,培養(yǎng)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以及運用現(xiàn)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終極目標)。
這一課從結構上說分三部分:語文環(huán)境、課堂教學、實踐活動。
(一)
先說語文環(huán)境。“大語文教育”思想主張利用語文環(huán)境學語文,并把它做為“一體兩翼”的總體模式中的一翼。所謂語文環(huán)境,其實就是新課標所說的“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這包括兩方面的工作:主觀上,培養(yǎng)主動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的意識,培養(yǎng)自動地在語文環(huán)境種學語文的能力和習慣。客觀上,為學生提供一些語文學習資源。我布置的語文環(huán)境(或說提供的語文學習資源)是:
語文黑板報“環(huán)境生態(tài)專刊”。有下述內容:
1,被沙漠吞噬的古城
樓蘭,曾是我國一座著名的古城,許多古代詩文都提到過它,王昌齡還留下了“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名句。唐朝時,這里還是一個十分富饒的地方,它靠近羅布泊,周圍水草豐茂,牛羊成群,又處在絲綢之路上,是東西方客商往來的必經之地。
可是現(xiàn)在,樓蘭卻早已被沙漠吞噬。居民遷走了,牛羊不見了,羅布泊干涸了(50年代還有水),絲綢之路中斷了,只有那斷壁殘垣還留在沙漠中,偶而有一支考察隊來到這里,憑著廢墟想象它昔日的風采。
2,百泉之城已無泉(這可以說是我們的“鄉(xiāng)土內容”)
我們河北邢臺過去稱為“百泉之城”,因為它遍地是泉。泉水最集中的是西南郊百泉村一帶,泉眼密布,河道縱橫,土地全部自流灌溉,盛產水稻、魚蝦和蘆葦,宛如江南水鄉(xiāng)。城北的達活泉公園,更是以其清冽的泉水和旖旎的風光吸引著游人。但是70年代以來,邢臺的泉逐漸干涸,眾多的河渠變成了干土溝,昔日的水稻田現(xiàn)在生長的是玉米、小麥,以泉水著稱的達活泉公園也只能靠自來水維持它那淺淺的人工湖了。
原因?——就是過量開采地下水。
3,說文解字
虐 上面的“虍”是虎頭,也是“虎”字的變形;下面是一只反著的“爪”,古文字寫作“ ”、“ ”。“虐”字用“老虎反爪抓人”表示“殘暴”之義。
沛 注意:右邊是“巿”而不是“市”,同樣的情況還有肺、芾;柿子的“柿”才以“市”作聲旁。
“閱讀與欣賞”欄:也是一期“環(huán)境生態(tài)專刊”,張貼以下資料:
(1)《豈容綠洲變沙漠》(《光明日報》1989年5月13日),
(2)《沙漠綠洲發(fā)出了呼救》(《中國環(huán)境報》1991年3月16日),
(3)《黃土高原的黃土形成》(《語文報》178期)。
(4)一組網上資料:《沙塵暴席卷北京》、《北京奇觀——沙塵暴》、《最近的沙漠距北京70公里》等等,圖文并茂。
這些語文環(huán)境資料可以起到以下作用:1,印證和強化本課內容;2,擴展學生視野;3,提高學習興趣。4,為寫作和說話提供素材。
(二)
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是“聽讀”導引型參讀文章《綠洲變成了沙漠》。目的是通過聽讀練習培養(yǎng)興趣,強化動機,并借此導入 新課。
這次的聽讀,是我們聽讀系列訓練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過去,我們訓練過“聽記”、“聽述”,現(xiàn)在是在這個基礎上“聽析”,到初三學議論文時還會有“聽議”。這次“聽析”的任務是邊聽邊記邊理解,然后回答:是什么文體?主題是什么?有哪幾個段落層次?還有幾個問題,暫時“保密”,聽后再提。聽讀內容是:
綠洲變成了沙漠
你知道嗎,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竟是草原綠洲變成的!
“撒哈拉”阿拉伯文的意思是“一無所有”。然而據(jù)考證,這里在很久以前并非一無所有,而是“所有很多”。考古學家在這片沙漠上發(fā)現(xiàn)一些大的河床,找到一些魚的骨骼和生物的遺跡。它告訴我們,在遠古時候,整個非洲北部是一片海洋。有的探險家預言,沙漠地下蘊藏著很多海洋生物的遺體,現(xiàn)在已經變成了石油。果然,1936年,撒哈拉北部發(fā)現(xiàn)了儲量豐富的油田。這說明,如果這里一直是沙漠,是不會有儲量豐富的石油的。撒哈拉東部有一個名叫“恩阿杰爾”的高原,在當?shù)赝琳Z中,“恩阿杰爾”就是“河流很多的臺地”。地質學家在那里發(fā)現(xiàn)的櫟樹和雪松的化石證明,大約6500年以前,這些樹在這里生長過。然而最有說服力的,是在撒哈拉中部扎巴連山谷發(fā)現(xiàn)的壁畫。壁畫有5000幅以上,有栩栩如生的長頸鹿,有急弛如飛的羚羊,有緩緩而行的黃牛,有大象和河馬,有手持弓箭的獵人,有靜坐沉思的少女,有戴面具的演員和奇特的神像,還有勞動和舞蹈的情景。壁畫最小的有幾厘米見方,最高的有一二十米,大部分用鍺紅色勾線,然后涂上各種顏色,雖然經歷了長久的日曬風吹,卻顏色不腿。這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豐富多彩的生活和發(fā)達的文化藝術,而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水平,這一切都是不可想象的。它也說明,在6000多年以前,撒哈拉決不是干旱的沙漠,而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草木青青的沃土。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綠洲變成了沙漠呢?有人研究,是由于氣候的變化,加上對森林、草原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尤其是過度的放牧。(題目略)
“聽讀”之后,是繼續(xù)提供沙漠化的資料,以強化學生的憂患意識:此文所說的土地沙漠化問題僅是個別現(xiàn)象嗎?別的地方有無此類問題?先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展示他的知識積累。然后老師展示以下資料:
(1)一組古代文明被沙漠掩埋的圖片:樓蘭古城遺址、吐魯番交河古城遺址、甘肅玉門關遺址……共12幅(如圖),再配上音樂“風之聲”。
(2)1979年,《人民日報》曾發(fā)表文章——《風沙進逼北京城》(板書),警告國人:如果不加治理的話,連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也會被沙漠埋葬!最近媒體又有報道:最近的沙漠距北京只有70公里。
(3)一組風沙肆虐的圖片:漫天塵沙籠罩下的北京城、守衛(wèi)在天安門廣場的武警戰(zhàn)士在漫天塵沙中堅守崗位(如圖)、被黃沙掩埋的家園……(共16幅)。
(4)登陸兩個網頁:新華網追蹤報道:北方沙塵暴;新聞頻道:沙塵暴襲擊北京。這上面有大量的文本和圖片資料。這些內容都是為了給學生思想打下一個烙印:沙漠在向人類進攻了!我們目前的一個緊迫任務就是——向沙漠進軍!(板書課題) 按照常規(guī)觀點,這個“導入 ”似乎太長了,用去半節(jié)課。但按照“大語文”的觀點,不能認為這僅僅是“導入 ”,它至少還起到下列訓練作用:(1)進行了“聽讀”與“說文”的訓練。這種訓練一般是放在課文閱讀之后的,這一課只是放在之前罷了。(2)造成了憤悱狀態(tài),激起學習它的強烈動機和興趣,因此,這一課的教學效果特別好。(3)聯(lián)系身邊的實際,拉近了課文與學生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距離。這些也是為這一課“蓄勢”,“勢”蓄足了,便可高屋建瓴了。
(三)
課文閱讀過程舉例如下:
一 ,整體上理解
本文是什么文體?運用什么說明順序?哪幾段寫怎樣向沙漠進軍的問題?除了怎樣向沙漠進軍之外,課文還寫了什么內容?小結:為什么——怎樣——成績和前景。
二,閱讀1—3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話是什么關系? 2,第一句中的最、“自然”、“之一”可否刪去?
3,第二、三自然段與第一段是什么關系?它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4,“文明”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5,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侵占”能否換成“侵入”?“由于長城外的風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襲擊”的“侵入”可否換成“侵占”?
6,“雨量還充沛”的“還”表示什么?可否刪去?
7,“乾隆年間”距今多少年?請從字詞典附錄的“歷代紀元表”查出,以增進能力。
8,這兩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三,閱讀第四自然段。
1,這段與前后文是什么關系?
2,哪一句是中心句?“游擊戰(zhàn)”、“陣地戰(zhàn)”是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好處? 4,分別畫住詮釋“游擊戰(zhàn)”和“陣地戰(zhàn)”的句子。
5,解釋“肆虐”。
6,“一次大風沙襲擊,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連根拔起”和“沿長城一帶風沙大的地區(qū),農民常常要補種兩三次才能有點收獲”這兩個例子都是說明“游擊戰(zhàn)”的危害,但它們的側重點什么不同? 7,這一段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8,求異思維訓練:你認為課本對“丘墟”的注釋準確嗎? 課文閱讀中,有兩個特色我想交代一下。
一是借用其他學科開放視野。
課文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外國的地中海沿岸,一個是我國的陜西省榆林地區(qū)。為什么前者略而后者詳?為什么前者不交代沙漠化的原因而后者交代?這是老師事先沒準備的,也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后經反復思考,我認定這與地理課上的“世界氣候”所講的知識有關,于是讓學生打開《世界地理》課本和《世界地圖冊》研究,從中找答案。答案終于找到了:北緯30度附近屬“副熱帶高氣壓帶”,低空空氣密集,氣流是上升的,因而蒸發(fā)量很大,難以形成降雨,所以這里分布著大片的沙漠……。地中海沿岸就處在這個“副熱帶高氣壓帶”,這樣看來,它的沙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不必強調,因而略寫;而陜西榆林地區(qū),按課本介紹則主要是人為原因,應當強調,故而詳寫。
語文,是各科知識的載體,各科都要運用語文,而語文也可以利用其他各科的課本和知識。注意到這一點,語文課的境界就大了。
二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差不多每一課,我們都有一個步驟叫“自由論壇”,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特別是“無疑之疑”,然后再設法解疑。這一課也是這樣。有學生提出:課本對“丘墟”的注釋不準確,不應是“廢墟”,而應是“沙丘和廢墟”。我認為,學生敢于懷疑課本,懷疑權威,這是很難得的。“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xiàn)在能提出“小疑”,將來就能提出“大疑”,并且會有“大進”。但是,我們也不能鼓勵學生亂懷疑甚至懷疑一切,懷疑,應建立在理論或事實的基礎之上。于是我讓學生充分爭論,并且從課本和其他書籍中找出根據(jù)。之后得出結論:“廢墟”的注釋不準確,應是“沙丘和廢墟”——城郭被風沙埋葬的地方成為沙丘,未埋葬的成為廢墟。
劉國正先生曾聽過我這一課,事后他在《語文教學與生活》一文中寫道:
“說明文,許多老師感到難教,枯燥乏味,張老師卻上得生動活潑。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三點:一是導引型的“參讀”,搞得很有趣味,講撒哈拉大沙漠是由綠洲變成,然后引入這一課,用的時間不多,卻激發(fā)了動機,培養(yǎng)了興趣。二是注重思維訓練,由于教師循循善誘,學生思維是很活躍的。第三點我更欣賞,就是課的結尾和余韻——讓學生質疑,后來又延續(xù)到課外活動中的那一段,搞得很好,充分反映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積極性發(fā)揮的程度。……“丘墟”一詞,本來可以一看而過,但學生抓住了它,提出了疑問,這問題提得有分量,超過了教科書編者的注解。(見《實和活——劉國正語文教育文選》228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四)
之后是課外活動。
一,網上閱讀——沙塵暴專集。登陸下列網站網頁:中國沙塵暴網()
——沙塵暴圖庫——近50年我國的強沙塵暴——北京奇觀沙塵暴
中國科普網:沙塵暴()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沙塵暴追蹤()
在這里,同學們可以看到大量的相關知識,大大開闊他們的視野。二,環(huán)境生態(tài)論壇——你對我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有什么見解?請你在“論壇”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識和文采。搞這個活動時,正值學校組織科普讀書方面的講演,于是我們將二者結合起來,要求每個同學寫一篇關于環(huán)境生態(tài)的講演稿,提倡利用多媒體。結果,有四個同學參加學校講演并全部獲一等獎。其中崔冠群的《水的渴望》是所有講演者中最感人的。張漫遠和關良宇合作的《走開,沙塵暴》采用了“文稿+pwerpoint演示”的形式,配有大量的關于沙塵暴的圖片,又超鏈接了幾個關于沙塵暴的網頁,資料詳實,圖文并茂,還是“合作學習”的結果。時值美伊戰(zhàn)爭,侯天琦搞了一篇多媒體作文《現(xiàn)代戰(zhàn)爭對環(huán)境的破壞》,用上了油井大火和轟炸巴格達等圖片,似乎有一種新聞敏感。孟龍同學更有特色,她用pwerpoint制作的《邢臺水資源污染問題》的講演稿中,本地環(huán)境污染的照片全是她自己拍攝的。有位老師評價:這丫頭將來能當名記者!
寫到這里,有人可能會提出不同意見:你組織的教學過程 和實踐活動,已遠遠超出了這一課的范疇,而且并非考試內容,那么,是不是不務正業(yè)?我的見解是,新課標開篇第一句就指出:“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以及運用現(xiàn)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xiàn)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據(jù)此,我們教語文,不能只著眼于學科教學,尤其不能只著眼于應試,而應當把目標定得高一些——著眼于人的終生發(fā)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