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換句式----復習教案
變換句式是一種很重要的技能。進行句式變換,有時是為了增加文采,例如排比;有時是為了強調,例如句子成分的移位;有時是為了連貫,例如為了話題的銜接而進行的主語、賓語的調整;有時是為了增強言語的清晰度。
【考點分解】
1.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變換、選擇
要注意的是,不句的句式,表達語氣輕重是有差別的,一般說來,要表達同一意思,雙重否定>肯定>否定。
例:把下面句子畫橫線的部分改為由三個分句組成的雙重否定式排比句。
閱讀教學需要朗讀。朗讀,方足以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蘊之深,風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讀時,要調動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觀其文,口誦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觀、口誦、耳聞、心通的綜合效應。
答案: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蘊之深;不朗讀,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風格之新,手法之巧。
2.主動句與被動句的變換、選擇
選用不同的句式,表達效果是不相同的。選用主動句,強調的是主動者。強調他(它)做了什么;選用被動句,①強調的是被動者,強調他(它)怎么了,而主動者往往不需要或不愿或無從說出;②為了使句式整齊;③往往還可表示特定情感。
例:1999年高考語文試卷第25題
用“儒、道、佛”作開頭,重組下面這個句子,不可改變原意。(3分)
蘇軾的生活與創作充滿了矛盾,因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響,思想比較復雜。
儒、道、佛 。
解析:原句是一個因果關系復句,先果后因,主語是蘇軾,結果是他的生活與創作充滿矛盾,造成的原因是他思想比較復雜,造成的原因又是因為他受儒、道、佛影響。本題要求變換句式,由原來的蘇軾為主語變成以“儒、道、佛”為主語,將果因關系變為因果關系,要求三個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安排正確,語句通順,又不能改變原意。
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對蘇軾都有影響,使得他思想比較復雜,生活與創作充滿了矛盾。
例:把下面句子的畫線的部分,以“前兩次測試”作開頭進行重組,不得改變原意。
曹限東和楊朝輝沒有參加昨日的甲b首次體能測試,也不打算參加27日的第二次測試,而等待著3月5日的最后一次測試。曹限東對記者說,他的體能基礎不太好,年前又因父親去世,自己的訓練耽誤了一周多的時間,上高原后感到訓練狀態不太好,所以放棄了前兩次測試。
答案:(……)被放棄,是由于他的體能基礎不太好,又因為年前父親去世,耽誤了自己一周多的訓練時間,上高原后感到訓練狀態不太好。
3.長句與短句的變換、選擇
長、短句只是就單句說的。單句結構復雜,字數多,容易大,那就是長句,否則是短句。至于說到復句,不管它分句多少,字數多少,容易多少,只要是構成這個復句的某些單句長,那么這個復句就可以說用了長句;如果構成復句的單句都短,那么這個復句就可以說用了短句。要在長短句中選擇、變換,首先要知道長、短句在表達的效果上的差異一般說來,短句短少精悍,干脆利落,生動地表現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變化,表達了作者緊張、激越的情緒或、堅強肯定的語氣。長句能使表達嚴密、精確、細致,能使條理貫通,氣勢磅礴。政治論文和科學論文,文學作品中描寫自然景色或人的心理狀態,思想變化的句子多用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