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閱讀)
1. 作者在寫與冼星海見面之前,先寫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見到冼星海后,為什么“覺得很熟識,而也感到生疏”?
答:
2. 作者在倒數第三段寫:“昨晚我忽然這樣想……”倒數第二段又說:“現在我還是這樣想……”這些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3. 作者在結尾處說:“只要我神智還沒昏迷,他永遠活著。”你認為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
答:
4. 對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現出了無限的傷悲之痛,作者是怎樣表述這種情感的?
答:
參考答案:
一、1、春聯實際上是車夫老俞的精神寫照,它既能體現老俞身上那種自顧不暇尚能勇于承擔國家、社會責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現出老俞不屈于悲慘命運壓迫的韌性。“我”為老俞這種可貴的精神所感動,因此寫了這副對聯送給他。(一是車夫“老俞”身上體現出來的精神品質,4分;二是“我”對“老俞”的情感態度,2分。)
2、這一評價說明了葉圣陶善于捕捉人物的語言、動作,并用簡練的方法加以表現的寫作才能。如文章開頭描寫老俞招攬顧客的手段,作者用了“站起來打招呼,轉過身,拍拍草墊,把車柄兒提在手里”等幾個動作描寫,將老俞那種急于做生意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和同伴競爭的心理揭示出來。再如對老俞收到大兒子來信后對我絮叨的描寫,很有生活氣息,體現了老俞對兒子的想念,為兒子感到光彩。(正確地理解“觀察力”的含義得2分,結合文章相關的內容進行分析4分)
3、bc(b項“沉重的筆墨直接表露”有誤,作者是在平淡和冷峻中蘊涵深沉的情感;c項的“怒其不爭”不妥)(答對一項得2分,答對兩項得5分。)
二、1、“吐”的含義是:吸收的基礎上形成個性、風格;“納”的含義是:吸收優秀的文化傳統。(解析:本題難度較大,需要從全文角度出發去答題。要找出哪些是例子,哪些是論述,然后根據論述歸納總結。每項1分)
2、過于純凈的趙孟 就不可能是趙孟 。(意思對即可得分。解析:“這個論斷”指代前文說的清代書法理論家包世臣的見解,只要略加歸納即可。)
3、書法家高峰迭起之后,(1分)子孫們力求創新也擺脫不了干系。(1分)(解析:這里是考查歸納信息的能力,本段中的一個主要意思是談書法的繼承與創新問題,重點是談創新難的問題,再根據原文的語意歸納。)
4、ce(解析:c項“但也沉淀著許多前人的風范”不是傅青主所認為的;e項“個性人格”理解不對,文中的“個性人格”是指中國文化的個性人格。)
三1.前人為后人規定了經典,后人用經典培養的標準和趣味閱讀經典,強化了對經典的崇拜。 (答對一個2分,二個3分,三個四分)
示例:先輩為后代設置經典制度,變經典崇拜為習慣,將其精神和價值化作氣氛彌漫入日常生活。(2分)
前人有意神化某書使之成為經典,影響后人的評價標準和趣味,這些又被繼承進新文化中。(2分)
2.⑴接受經典制度給予的評價標準和趣味(2分),讀者心懷謙卑和崇拜(2分),發現經典的妙處,與之保持和諧,并獲得美感與滿足。(2分)
示例:這句話表明:既定的閱讀傳統過分崇拜經典,導致讀者與文本處于極不平等的地位,心懷謙卑,放棄了自我,既有益,又有害。(2分)
3. 我們要研習經典從中接受藝術的熏陶(2分),但不可過分崇拜(陷入愛的偏執)而排斥與之相異的情調(2分)。(答題區間在第3段,“它確實……和拒絕”。其中“但另一方面”提示我們從兩方面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