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4)這首詩的頸聯多角度寫景,請具體說明其中的兩點。
①
②
這是XX年高考上海卷的第17至20題。米芾的詩題為“望海樓”,而從樓所踞的城池寫起,這是為望海樓鋪設高接云天又有雄奇之概的地理環境。于是第二句開始寫樓,樓而能“飛”是形容樓高如同凌空架構,又是形容樓檐上翹,樓體大有飛騰之勢。首聯二句是詩人自遠方對望海樓的仰視。堅如鐵甕的城池是樓的根基,無限的天宇是樓的背景,極寫望海樓的高峻奇偉。可見第(1)題的答案是:烘托望海樓的高峻。
命題者就詩的第二聯出了兩道題。這一聯寫詩人登樓俯瞰的情景。望海樓下臨大江,晝夜奔騰,濤聲入耳,觸發了詩人揮筆作詩的雅興,但詩人卻說江聲流到了筆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簾,又引動了舉樽飲酒的豪情,但詩人卻說帆影落到了樽前,可謂妙趣橫生。在這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二字,景與情一下就脫開了眼前的實際,空間、時間大大拓展。詩人馳騁想象,讓江聲帶著三峽崔巍險峻,讓帆影映著六朝的繁盛。這樣,詩人的見聞感受便突出了望海樓的高大久遠。可見第(2)題的答案是:空間、時間;第(3)題的答案是b。
就在詩人盡情觀賞、興致勃勃之際,黃昏來臨,遠處傳來陣陣的畫角聲,像在催促紅日西沉。日落了,平靜的江邊升騰起白色的霧氣。這一聯寫景是自樓內向樓外遠望,視線隨地平線延伸。在這里,紅日、白煙形成色彩對比,日落、煙起形成動態對比,畫角之聲與黃昏的靜又形成對比。它們又融合起來構成完整的畫面。這樣看來,第(4)題的答案是①色彩(紅、白);②聲音(畫角);③動態(催、起)。(寫出其中兩點即可)
尾聯由“忽憶”二字領起,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透露出茫然、低沉、傷感的情緒。本聯因與試題無關,不再作分析。
四、課后專項訓練
1.閱讀下邊一首詩,完成(1)—(2)題。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空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秋風本無形,詩人為什么用“見”?請說說你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