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總復習講座 文言文閱讀•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例1: 漁家傲 記夢
李清照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是宋詞婉約派的主要代表作家,但這首詩風格豪放,意境闊大,而且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全詞寫的都是夢境:上片寫詞人飛上了天,天帝很關心她,“殷勤問我歸何處”,即問她要到哪里去,歸宿是什么?下片寫她對天帝的回答。“我報”即我回答說,“路長嗟日暮”,前路渺茫,一片昏暗,使人憂傷。她不滿于“學詩漫(徒)有驚人句”,而要乘長風,展鴻圖,飛往仙島(“三山”),去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理想的境界。可見這首詞主要刻畫了不滿現狀、追求理想的詩人自我形象。而開頭兩句描寫拂曉前夜空的景象:空中云濤翻滾,曉霧彌漫,銀河在轉動,那里仿佛有無數風帆在飛舞。這完全是夢中的景象,它渲染夢境,襯托出詞人對理想追求的急切心情。
二、鑒賞形象的目標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畫的藝術形象的內容,分析判斷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時還要判斷其社會意義。
例2: 待儲光羲不至
王 維
重門朝已啟,起坐聽車聲。
要欲聞清佩,方將出戶迎。
晚鐘鳴上苑,疏雨過春城。
了自不相顧,臨堂空復情。
這首詩緊扣標題中的“待”字,描寫詩人等待客人的種種情景:一大早打開重門等待儲光羲的來到,詩人坐立不寧,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坐下去,都在傾聽友人來到時的車馬聲。好像(“要欲”)聽到友人身上佩戴的玉石撞擊的清脆之聲,正要出門去迎接,誰知這是一種錯覺。可見詩人等待之急切。然而,從早一直等到晚(“晚鐘鳴上苑”),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帶沒有到來。于詩人終于明白了(了自,已經明白),友人不會來了。“臨堂空復情”,是自己自作多情(空復情,自多情)。可見本詩通過一系列的細節描寫,表達了盼望好友到來的期待之情,或者說表達了久候好友不至的悵惘之情。
例3: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又照淚痕干?
[注]鄜(fū)州:今陜西富縣。虛幌:薄帷。
這首詩是杜甫落入安史叛軍之手,身陷長安時所作。題為《月夜》,當是詩人看到長安之月,因望月而思家念妻。但“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卻是從鄜州閨中的妻子落筆,“只獨看”,寫出妻子的孤獨,寫出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妻子“獨看” 鄜州之月而“憶長安”的夫君,已飽含著辛酸;而小兒女們天真幼稚,“未解憶長安”,更是飽含辛酸。第三聯通過妻子獨看月的形象描寫,進一步表現“憶長安”。霧濕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濕”愈重,“寒”愈甚,憶念便愈深。而這完全是詩人想象中的情景。當想到妻子憂心忡忡,夜深不寐之時,自然也不免傷心落淚。兩地看月而各有淚痕,這就不能不激起結束這種痛苦生活的愿望。“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雙照”而淚痕始干,“獨看”而淚痕不干,顯然是寫出了離別之苦。但是,詩人借望月而抒情,所抒發的不是一般情況下的夫妻離別之情。這種離別之情是深深地打上那個動亂時代的烙印的,因此在評述這首詩所飽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時,還要再深一層,即“獨看”的淚痕里浸透著天下離亂的悲哀,“雙照”的希望表達著詩人對結束動亂的企盼。想到這一步就涉及到本詩的社會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