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
b.只有努力提高可靠性,提高使用價值,減少公害,才能克服高新技術的負效應。
c. 追求“巴洛克化”,將缺乏實用價值的理想化機能附加在高新技術產品上導致了高新技術產業不景氣。
d.克服高新技術的負效應已成為高新技術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每題3分,共12分)
隨著國際原油期貨價格逼近“恐怖”的140美元大關,有一種擔憂正在整個地球蔓延。按照世界石油消費量的增長率估算,可能到2040年左右,目前地球上已探明的可采儲量就會用光。不斷跳高的燃油價格也許將強烈刺激著每一個司機的神經,“明天怎么出行”幾乎成了一個灰暗的難題。
毫無疑問,太陽能在與其他多種潛在替代性能源,比如風能、潮汐、沼氣等的比較當中,是看上去最為“出類拔萃”的一種,比如分布絕對廣泛,清潔而且“采之不竭”等,因而太
陽能技術無論在研發還是政策扶持上,都已然成為新能源開發的首選。
但盡管如此,太陽能的推廣狀況也遠遠不能說令人滿意。為何造成這種狀況?被普遍歸結為兩點技術原因:光電轉化效率太低造成的電池板面積巨大,以及工藝不成熟造成的造價高昂。基于這樣的理解,未來的發展方向被確定為研發效率更高的光電池板以及降低造價。
不過在我看來,太陽能技術推廣緩慢的最主要原因應該不在技術方面,而在利用模式方面。按照目前的利用模式,太陽能主要依靠產品本身背負巨大的光電池板來獲取。拿汽車來說,即使不說電池板造成的負載和空間占用的增加,光是其價格對消費者而言,就是一筆“額外負擔”。跟使用燃油相比,光電轉換設備的購置成本是一次性支出的,不能像燃油那樣“用多少賣多少”,處于“看不見摸不著”的狀態。為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一次性支付一筆費用,無論絕對價格怎樣,對于消費者心理而言,恐怕都是“昂貴”的。
所以,一次性購置成本的存在,應該是太陽能推廣的關鍵障礙所在。這其實是一個社會配置機制的問題。把電池板賣給消費者,實際上等于讓消費者自己承擔轉化工作,并且無論消費者的實際消費量多少,一次性投入的成本卻是固定的。這樣,就取消了消費者“用多少買多少”的權利,相當于被迫改變消費習慣。而產品推廣以改變消費者習慣為前提的話,是違反經濟規律的。
這樣看來,從尊重消費者的傳統消費習慣著眼來探索太陽能的推廣模式,應該是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不妨這樣設想:假如汽車的外觀不變,并不負載巨大的光電池板,而是變使用燃油為使用電池,當“沒電了”的時候,可以隨時駛入路邊的“充電站”充電,用多少電付多少費,應該不失為一個充分延續既有消費模式的解決方案。而這個模式的關鍵,其實在于汽車能夠配備價格合適的快速充電電池。但就目前來說,這樣的電池其能量比起汽車的需要來說仍然有距離。這樣看來,新型電池應該獲得更多研發投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按照上述構想,能源的一次性來源將不再是關鍵,或許核能發電將比太陽能更適合成為大規模電能供應的來源。也正因為能源生產過程更加集中,才更有利于利用有效政策引導新能源技術發展的方向。目前,可再生能源已經占到我國一次性能源消費量的8%左右,并且還在持續增長,我國已制定了到2020年,一次性能源消費量20%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技術的提高,更需要不斷研究合理的社會配置模式,這樣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可以設想,如何有效地利用太陽能也許會是一個漫長而緩慢的過程,但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再加上持續的投資,我們有理由對它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