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
換個角度說,文章的基本概念都是用詞語來表達的,因此,理解基本概念,又可以說成理解文中的重要詞語,即理解作為科學概念的重要詞語。
在具體的文章中,基本概念的含意有時是用下定義的形式來集中表述的,如“溫室效應,在物理學上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于與外界缺乏對流等熱交換而產生的保溫效應。”也有分散表述的,如前面曾引用過的《轉基因作物》對“轉基因作物”的闡釋。如果是前者,理解基本概念就是對句子的理解;如果屬后者,就需要有一個篩選、提取、整合的過程。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這里所謂“重要句子”主要是從表達的內容上說的,是指突出體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含義比較豐富,語言比較精練的句子,與文學作品理解重要句子不同的是,這里只考查對句子所表達內容的理解、分析,一般不涉及表達技巧。不過,過去側重于對句子本身的理解,如:
根據文意,對腸腦中幾乎能夠找到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所有物質”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絕大部分物質存在于腸腦之中。
b.顱腦依賴腸腦中的絕大部分物質進行運轉和控制活動。
c.腸腦中具有與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絕大部分物質。
d.腸腦中所有的物質與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物質幾乎相同。
像這樣的題目就可以通過結構分析(即找句子主干)便可認定c項是正確的。換言之,這句話是說明腸腦的物質構成的。近年來理解句子的試題有所變化,即在理解句子的基本上考查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如XX年的一道試題:
下列對“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災難”這句話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世界各國遲遲不采取果斷和必要的措施,不改變能源結構和大力植樹造林,以致大氣層的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
b.1850年工業革命以來,大量開采和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結果,大大加大了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含量。
c.由于人類無限制的破壞,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劇消失,沙漠進一步擴大,使得地表氣溫也隨之不斷升高。
d.因雷擊和蟲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災、草地衰退,導致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減少,而人類對此卻束手無策。
這道題的四個選項都不是來自題干中文句的本身,而是來自文中的其他段落,不過依據“人類自身活動造成的災難”這一標準,也可看出答案是d。因為d項說的是人類對于自然災害“束手無策”,而不是說人類自身活動所造成的災害。
3.篩選、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
高考常有這樣的分析、綜合性的試題,如1999年:“文中認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為這一觀點的根據的一項是”;XX年“下列對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等。這類試題,不論要求說明“根據”,還是要求分析“原因”,在文中涉及的面都比較寬,都需要根據試題的要求,作篩選和整合,否則難以作出正確回答。其實,閱讀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通過整合,才能形成較為完整的看法,所獲得的信息才會有實際的價值。
4.能根據內容作合理推斷
根據文章內容作推斷,以得出新的結論,這是閱讀能力強的重要標志。這里強調推斷的“合理”,主要是指推斷的前提正確,推斷的過程合乎邏輯,推斷的結論在文意允許的范圍之內,符合事理。只有這三者具備,推斷才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譬如XX年第10題d項:“假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降低,全球氣溫就有可能持續降低,人類也許將面臨另一場全球變冷的挑戰。”文中說:“二氧化碳在大氣層中的含量直接影響著地表氣溫,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增加時,地表氣溫就相應升高”。據此可以推出“假如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降低,全球氣溫就有可能持續降低……”,加“有可能”意味著不排斥其他因素的作用,表達準確。可見該項正確。而b項說:“一旦人類能夠控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那么滑雪運動在歐洲將能繼續,臺風將遠離日本。”這樣的推斷則犯了絕對化的錯誤。“從根本上防止溫室效應加劇”,歐洲滑雪運動能繼續也只是具備了一個條件,還有其他條件呢?推斷卻忽視了這一點。再則,文中指出全球變暖“使臺風將頻頻涉擊日本”,防止溫室效應加劇,只能減少襲擊的次數,而不能使之“遠離日本”,可見該項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