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語文復習6年高考4年模擬分類匯編10
時代在快速地按著歷史的法則前進,跟著時代前進的我們,不得不與一些舊的但也美麗的事物告別。在這日新月異的世紀之初,我們好像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別墅樓”拔地而起,同時也每天都在目睹“櫻桃園”就地消失。我們好像每天都能隱隱聽到令我們憂喜參半、令我們心潮澎湃、也令我們心靈悵惘的“砍伐樹木的斧聲”。我們無法逆“歷史潮流”,保留一座座注定要消失的“櫻桃園”。但我們可以把消失了的、消失著的、將要消失的“櫻桃園”,保留在我們的記憶里,只要它確確實實值得我們記憶。大到巍峨的北京城墻,小到被曹禺寫進《北京人》的發出“孜妞妞、孜妞妞”聲響的曾為“北平獨有的單輪小水車”。
謝謝契訶夫。他讓我們知道,哪怕是朦朦朧朧地知道,為什么跨入新世紀門檻的我們,心中會有這種甜蜜與苦澀同在的復雜感受;他啟發我們進入21世紀的人,和復雜的、冷冰冰的電腦打交道的現代人,要懂得多情善感,要懂得在復雜的、熱乎乎的感情世界中徜徉,要懂得惜別“櫻桃園”。
1.(1)本文中“櫻桃園”喻指什么?
答:
(2)櫻桃園女主人的“心境”是怎樣的?
答:
答案 (1)“櫻桃園”喻指不斷消失的、具有精神家園意味的那些事物。 (2)“心境”是傷感。
2.文中寫凌叔華和梁思成,用意是什么?并具體說說寫這兩個人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
答案 說明櫻桃園女主人的心境是人們普遍存在的心態,共同面對的困惑。手法是前詳后略。前者具體描寫了凌叔華重游銀閣寺的心境,后者只是概括提及。
3.(1)文中畫線句中的“憂喜參半”指的是什么?
答:
(2)文章反復提到“砍伐樹木的斧聲”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1)憂的是在“砍伐樹木的斧聲”中 “櫻桃園”被毀掉了。喜的是斧聲又代表了“時代前進的腳步聲”。
(2)強化了作者甜蜜與苦澀共存的復雜感受,警醒讀者正視“櫻花園”消失的困惑。
4.請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說說作者是怎樣逐層表達文章主旨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