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詩表達技巧之表現手法(修辭類)學案
另外,有些意象,還有著傳統的文化象征意義,它們的意義較為固定。例如,梅花象征不屈和高潔,鴻雁象征相思和信使,浮云象征游子或小人,梧桐象征凄涼和悲傷,菊花象征清高和堅強等等。如果,我們懂得這些意象的傳統文化象征意義,對我們理解詩歌有較大的助益。就考試答題來說,幫助更大。例如XX年全國高考卷中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有“此夜曲中聞折柳”句,考題恰好考到了“折柳”二字,考生如果掌握了“楊柳”的傳統文化象征意義,那么,解題就變得容易了。
意象,承載著詩人內在的思想感情與外在客觀物象的統一。我們要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志趣,就要仔細品味意象和意象的含義。
2、味“意境”
意境,是擇取的意象與灌注詩人情感的氛圍共同營造的境界。營造意境是詩人表情達意不可缺少的手段。解讀意境,就能把握詩人的情感志趣。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前三聯選取十二個意象:秋天、日晚、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間、清泉、石上流、竹喧、浣女、蓮動、漁舟。這些意象共同營造了一個和平、寧靜、純樸的生活環境,表現詩人樂于歸隱田園生活的意趣,同時也從反面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生活的放棄。杜甫《登高》前兩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兩聯八個意象,展現了一幅深遠空曠的深秋圖景,與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共同營造了沉郁、蒼涼、悲壯的意境,抒發了詩人那種憂時傷世,感懷自身飄零的深廣無極的情懷。
意境,離不開情與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解讀意境要從景入手,入景而悟情。例如,杜甫《江漢》的頷聯和頸聯:“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我們從“片云”和“孤月”入手,可以從它的無依孤獨中把握詩的凄涼意境,悟得詩人孤苦無助的蒼涼心境。從“落日”“秋風”中,可以體驗到景物的壯闊境界,從而感受到詩人“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壯情懷。
意境的營造,是心與物的融合。解讀意境,就能解讀抒情主人公的藝術形象。例如,宋朝朱淑真《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在這里營造的正是景與情會,心與物融,共同營造出孤冷寂寞的意境,塑造了主人公凄涼孤獨、愁怨難眠的形象。
三、技巧品賞
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表現手法、修辭手段、抒情方式。
1、理“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渲染襯托、正側面結合、動靜結合、遠近結合、諸覺結合、虛實結合等。
鑒賞詩歌,懂得它的表現手法,對我們深入解讀它不無幫助。例如,《關睢》、《蒹葭》兩詩的開頭,《孔雀東南飛》起首兩句,都是用的起興手法。《碩鼠》用的是比的手法,把貪婪的統治者比作“碩鼠”。但是,詩中最突出的莫過于用賦的手法。賦,按朱熹的說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按如今的意思,近于描寫(由于后面有關手法,都離不開賦,故此此處略去不述)。
渲染,本是畫畫的一種手法,指在畫面的某一個地方,畫家用濃墨重彩來突出它,就是渲染。就詩歌來說,本來一兩句就寫完的,詩人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描述。如《木蘭詩》寫木蘭從軍臨行之前的東西南北市買裝備就屬于渲染;寫木蘭出征十年后回家時,爺娘姊弟的動靜,也屬于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