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詩表達技巧之表現手法(修辭類)學案
1、明“色調”
客觀景物有不同的色彩:赤橙紅綠青藍紫。它們的組合,呈現出或鮮艷明亮,或清淡樸素,或灰暗無光。詩人往往將那些色彩作不同的組合,形成不同的色調,寫入詩中。例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紅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后山光滿郭青”。“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黑黍黃梁初熟后,朱柑綠桔半甜時”。“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人的情感也有色彩:或熱烈歡愉,或淡泊明凈,或黯然悲哀。這些反映在詩詞中往往讓景物帶上了主觀的感情色彩。例如,“發短愁催白,顏衰酒借紅”。“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愁窺白發羞微祿,悔別青山憶舊溪”。“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煙開翠扇清風曉,水泛紅衣白露秋”。“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詩的色調,除了運用色彩詞之外,還可以借助所描繪的景物來表達不同的情感色彩,使景物具有了冷、暖不同的色調。例如,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四句詩,描繪了一幅明媚春光圖:陽光照耀,江山秀麗,東風和煦,花草飄香,春燕呢喃,銜泥營巢,沙灘和暖,鴛眠不起。整首詩采用了暖色調,抒發了詩人對美麗春色的贊賞之情。又如駱賓王《在軍登城樓》:“城上風威險,江中水氣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長安。”詩一、二兩句,雖不用色彩詞,但詩用“威”、“險”、“水”、“寒”這些詞,點染了一種冷色調,突出了軍中環境的威嚴與肅殺。
鑒賞詩歌,懂得辨明它的不同色調,就能深入把握詩的主題和詩人的感情。
2、覓“詩眼”
古代詩詞,語言力求簡練、生動、形象,有豐富的內涵,尤其注重一字傳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 著一“鬧”字,而境界呈出;“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他說的就是詩詞中的煉字。所謂煉字,指的就是該字在詩句中的關鍵地位,即詩眼。解讀它,就能解讀詩句。
詩詞中,煉字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著一“變”字,把時光遞傳,光景悄然變化,春天那勃勃生機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著一“蒸”和“撼”字,把洞庭湖那磅礴壯闊、雄渾的氣勢,極其形象地表現出來。杜荀鶴“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著一“碎”和“重”字,就把風和日麗,百鳥鳴春,萬紫千紅的境界完全托出。僧齊己“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一個“一”字,不僅把梅花開在早春里的特征準確地寫出來,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愉悅和贊美之情。杜甫“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個“自”和“空”字,讓原是寫景的句子,傳達更多的是詩人的感嘆:碧草自春,黃鸝空有悅耳之音,但是,先哲已逝,祠堂荒涼冷落,一代偉人,身后卻如此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