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詩表達技巧之表現手法(修辭類)學案
掌握了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我們解讀鑒賞詩歌就容易許多。
2、懂“修辭”
古代詩詞中,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形象,常常運用修辭手法。比較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夸張、用典等。
運用貼切新穎的比喻,能夠加強詩的表現力,使形象更加生動。例如,杜甫寫漂泊:“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寫春汛、老眼昏花:“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杜秋娘寫珍惜年華:“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李益寫受降城的優美夜色:“回樂烽前沙化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白居易寫波浪寫飛雁:“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李商隱寫刻骨相思、堅貞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蘇軾寫云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寫水波沖激:“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陸游寫羈旅的飄泊滄涼:“蝴蝶夢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范成大寫打稻聲音:“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文天祥寫河山沉淪和自身漂泊無依:“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寫自己忠貞:“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擬人手法,是詩詞中最為常見的手法。它往往使所詠事物帶上了情感,具有更強的感染力。例如,張說寫秋風:“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李白寫春風:“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寫家鄉水:“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姜夔寫池塘樹木:“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張泌寫月:“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楊萬里寫泉寫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陳與義詠海棠:“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濛濛細雨中”。還有整首運用擬人手法的,如韓愈的《晚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詩人運用擬人手法對晚春花木作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同時將自己的褒貶寓于其中。
詩詞中的夸張,可以把所歌詠的對象描繪得更生動、更形象、更有感染力。詩詞中不乏夸張。例如,李白寫行舟快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寫喝酒:“會須一飲三百杯”,“愁來飲酒二千石”。杜甫寫洞庭湖的浩瀚:“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寫樹木的高大:“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寫公孫大娘舞劍效果:“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李賀寫戰爭迫在眉睫,形勢危急:“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陸游寫山河的遼闊雄偉:“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寫“愁”,李白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水牽愁萬里長”;李煜說“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陸游說“閑愁萬斛酒不敵”;賀鑄說“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用典,可以用簡省的詞句表達豐富的內容,常常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懂得詩詞中典故的意思,就可比較容易解讀詩句。例如,王維《山居秋暝》結聯:“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詩借《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意,懂得這個典故,就能領悟詩人反用其意,表達自己樂于歸隱的生活意趣。李白《行路難》用了三個典故:姜太公磻溪垂釣后遇文王,伊摯將要受到商湯征聘時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少年宗愨回答叔父問他志向時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三個典故表現了李白積極用世,對前途滿懷希望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