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三政治傳統文化的繼承復習
a.相對穩定性 b.鮮明民族性 c.較強融合性 d.鮮明滲透性
6.張岱年說:“一個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具有民族的自信心與自尊心。而民族的自信心與自尊心有其思想基礎,即對于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以下理解正確的是:
a.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b.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c.只要有優秀的民族文化,就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7.中國傳統的節日大多產生于農耕時代,隨著社會的變遷其賴以生息延續的文化土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習俗應經不適應這個時代了,也無法吸引現代人的關注,下列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其相應內容應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 ②當前已沒有落后、腐朽的東西
③我們要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④對其落后、腐朽的東西,必須自覺加以改造和剔除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培根認為,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培根的這句話表明:
①正確的知識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②任何知識文化都推動社會進步
③文化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文化的傳播 ④文化具有繼承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清明節是流行于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節日。至唐宋時期開始形成踏青、掃墓等風俗,成為民間重要的祭祖日。“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們曾經簡單粗暴地將掃墓、祭祖當成封建迷信活動加以禁止。改革開放以后,清明節又重新成為人們地重要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或者掃墓、祭祖,寄托對祖先地哀思;或者踏青、植樹,享受初春地美好時光;或者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這說明:
a.掃墓、祭祖屬于封建迷信活動,應加以禁止
b.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是對的,應積極提倡
c.把握正確的判別標準,是有效地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基本依據
d.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0.隨著開放的深入,不入人尤其是青少年熱衷于過“洋節”,而對于我們自己的傳統節目卻淡漠了。如此發展下去,帶來的后果是:
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融合
b.能夠使我們國家盡快與世界接軌,擴大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c.逐漸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
d.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11.上題結論給我們的啟示是:
a.繼續擴大開放,加快我國傳統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