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教學設計
展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比較表填寫表格圖表式簡潔、明了,培養學生概括、比較、綜合能力展示表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比較表2、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與客觀唯心主義設問:(1)“心”與天地萬物是什么關系?沒有“心”就沒有世界嗎?(2)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觀點?你認為理和天地萬物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學生聯系教材思考并回答選取哲學史上唯心主義典型代表的著名觀點,在具體事例中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并得出: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①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視為第一性②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材料一:王陽明,明朝哲學家,稱自己的哲學為“心學”,主張“心外無物”,“心”即天地萬物的主宰,“心”決定并產生一切。 材料二:朱熹說:“理生萬物”,“理主動靜”,“未有這事,先有這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里”。“所謂理與氣,此決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混淪,不可分開”;“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繼續引導:大家能否再舉出一些反映主客觀唯心主義的例子呢?學生列舉事例檢驗學生知識遷移、舉一反三的能力主觀唯心主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寓言故事《掩耳盜鈴》等。 客觀唯心主義:“上帝是萬物的主宰”;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黑格爾:“絕對精神”產生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等。展示唯心主義的兩種形態比較表填寫表格借助圖表培養學生概括、比較、綜合能力展示表三:唯心主義的兩種形態比較表3、哲學史上還存在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過渡)設問:楚人能如愿找到他的寶劍嗎?你認為他犯了什么錯誤呢?學生討論并回答激發興趣,自然過渡到新知識播放flash動畫寓言故事“刻舟求劍”設問:寄生藤和主干樹是什么關系?引用類比法、圖示法,形象、生動、直觀地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和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兩個對子”的關系:相對于前者斗爭而言,后者之間的斗爭具有從屬的意義展示:寄生藤在自然界存在一種藤類的植物,它的生長必須要依附在主干樹,以吸收所需的養分。離開了主干,它們就沒法生存。展示:辨證的唯物主義 形而上學的 辨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