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屆高考政治個人收入的分配考點解析復習
XX年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政治學科考點解析·《經濟生活》第三單元第三單元 收入與分配 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一.◆測試內容和要求 測試內容能級要求了解理解運用1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2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3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現和意義及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舉措√二.◆考點梳理 【考點1】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1.定義: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2.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注意] ①按勞分配的性質是社會主義;②按勞分配的范圍是公有制經濟中;③按勞分配的對象是個人消費品分配;④按勞分配的標準是以勞動為尺度。⑤按勞分配的結果: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考點2】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1.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1)含義: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是指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稅款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 (2)特點: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不僅要付出勞動、謀發展,還要承擔經營風險。 (3)態度: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 2.按生產要素分配 (1)含義: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2)范圍:生產要素是指勞動、知識、技術、土地、信息、管理和資本等要素。 (3)意義:①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注意] ①按勞分配與按勞動要素分配的比較: 兩種分配方式的前提不同,按勞分配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按勞動要素是在非公有制經濟中。例,在公有制經濟中,工人所得工資、資金、津貼等屬于按勞分配;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工人所得工資、資金、津貼等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 ②教材第60頁的三幅圖即“我靠勞動致富”、“我靠科技發家”、“我靠投資獲利”,要能夠從不同側面去理解。 【考點3】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1.分配制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客觀必然性: (1)從生產關系來看: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2)從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來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的就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從根本原因來看:我國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決定的。 (4)從市場經濟來看:我國實行這一分配制度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特征,就必須堅持按勞分配。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5)實踐證明,這種分配制度對加快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