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政治第四、五課復習導學案
一、考點掃描
2.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1)哲學的物質概念
自然界的物質性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2)哲學的運動概念
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3)物質運動的規律
規律的概念
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4)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的起源
意識的生理基礎
意識的內容與形式
(5)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能動性的特點
意識能動性的表現
(6)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二、考情分析
意識的能動作用 浙江文綜,34,4分
福建文綜,36,4分
山東文綜,25,4分
寧夏/遼寧文綜,20,4分
海南單科,20,2分
廣東單科,39,11分
江蘇單科,28,2分
一切從實際出發 江蘇單科,9,2分
意識的能動作用 山東文綜,28(4),8分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江蘇單科,31,2分
廣東單科,24,2分
安徽文綜,37(2),8分
物質決定意識 廣東文基,14,2分
廣東單科,15,2分
三、知識梳理(一)
1、理解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原理、方法論)
(1)自然界是物質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反對“神創論”。
重要原理: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
(2)人類社會具有客觀物質性
①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人類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②人類社會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
人類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環境、人口因素、生產方式等均是客觀的。
(3)意識的產生、內容和本質是客觀的(下一課的內容)
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
(4)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①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②客觀實在性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共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除了運動這一屬性以外,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許多屬性。這些屬性都是與物質不可分的。運動是物質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
物質具有“可知性”:物質雖然不依賴于人的意識,但人們能夠認識它。
正確理解物質概念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①要明確物質與物質具體形態的關系。兩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哲學上的物質所概括的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的唯一特性。物質的具體形態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外,還有自己的個別特性。不能用物質去代替物質的具體形態,否則看不到物質世界的多樣性。不能用物質的具體形態去代替物質,否則看不到世界的物質性。同時,還應看到物質是從物質的具體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物質的具體形態是物質的具體表現,物質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中,它們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特殊的關系。②區分物質的“唯一特性”與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而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③不能把客觀實在等同于客觀存在。客觀實在是對世界萬事萬物和現象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相對于意識來說,它是第一性的東西,不包括精神、意識現象。客觀存在是相對于主觀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體的物質形態,也可以指具體的思想。對任何人來說,客觀存在的東西除了物質現象之外,還有精神、意識現象。兩者的聯系:客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