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政治第四、五課復習導學案
第二,現象是多變的,易逝的,具有較大的流動性;本質則是相對平靜,相對穩定的。
第三,從人的認識來看,現象可以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質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靠理性思維才能把握。
其次,現象和本質又是相互聯系、辯證統一的。一方面,本質決定著現象,并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另一方面,現象又總是一定本質的表現,不可能有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也不可能有無本質的現象。
②規律與規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區別:二者的性質不同。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創造、消滅或者改造它。而規則是主觀的,它以人們的主觀需要為轉移,人們可以制定、廢除或修改它。
聯系:一個正確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定律也不是規律,定律是人們對客觀規律的反映,屬于意識范疇,是主觀的。
③規律無好壞之分。規律是客觀的,其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而規律無好壞之分。規律可以給人帶來積極的作用,也可以帶來消極的作用,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規律存在和發生作用的條件,從而創造有利于規律發揮積極作用的條件,限制規律發生消極作用的條件,使規律發揮積極作用,造福于人類。
④規律都是永恒存在,萬古不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滅亡的過程,永恒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因此,任何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都是隨著事物存在的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即具體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所以,認為規律都是永恒的,萬古不變的觀點是錯誤的。
【真題再現】
1、(09江蘇26)“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唐代詩人李賀的這一詩句體現了
a.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和有條件的 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c.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d.運動是靜止的特殊狀態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物質和運動的關系,考查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無條件的,故a項錯誤;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屬性,故b項錯誤;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故c項正確;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故d項錯誤.
2、(09山東22)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下列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思想的語句是( )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
②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
③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
④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論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疾閷W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3、(09浙江31)宋代是我國手工業與商業蓬勃發展的時期,歷史學家研究發現,宋代民間崇拜的神靈被認為除了具備驅災治病、保境安民等傳統農業社會型的神靈外,還開始擁有諸如預告物價、保護商賈等神靈。下列觀點與這一歷史現象所蘊含的哲學原理相同的是( )
①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