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時事政治4
時事思考013:中國企業信用缺失代價驚人 每年損失6000億
經濟參考報報道:我國企業壞賬率高達1%至2%,且呈逐年增長勢頭,而相比較下,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通常為0.25%至0.5%;我國每年簽訂約40億份合同中,履約率只有50%;我國企業對未來付款表現缺乏信心,近33.3%的企業預計情況將“永不會改善”。另據商務部的統計,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幾乎沒什么成本的情況下,違約、造假、欺詐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巨額的信用成本,如同扼住企業喉嚨的那只手,在殘酷地剝奪著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本就狹小的生存空間。
一、經濟生活角度
1、企業經營的直接目的是利潤,只有保持一定的營利能力,公司才能開發技術、更新設備、擴大規模,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一個公司要想取得經營成功,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還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還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企業的信譽和形象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是經過長期的努力形成的。它是通過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上形成的。公司是否誠信經營,關系到企業成敗。企業如果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不會真正取得成功,違法者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商務部的統計,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又幾乎沒什么成本的情況下,違約、造假、欺詐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巨額的信用成本,制約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信用經濟,它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轉需要公正的市場秩序,這樣才能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良好的市場秩序依賴市場規則來維護,F代企業經營中的誠信危機體現的是對市場規則的漠視,必然造成經濟損失。
3、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誠信缺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退。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為此,要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規范和引導。每個經濟活動參與者必須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的規范,又能夠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每個經濟活動參與者都應該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
4、針對企業誠信缺失的問題,國家應該加強宏觀調控,利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經濟進行調控。商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其中因產品質量低劣、制假售假、合同欺詐造成的各種損失達億元,必須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宏觀調控。
二、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對經濟、政治又有重要的反作用。誠信文化觀念的缺失導致對經濟的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