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第九課考點專項復習教案
XX屆高考政治第一輪考點專項復習教案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1.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世界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的,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發(fā)展的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所以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矛盾規(guī)律即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含義。
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
【提示】
(1)“兩個方面”不是任意的兩個方面,而是構成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
(2)“兩個方面”是具體的、多樣的,不局限于“好”與“不好”兩個方面。
【拓展】
哲學上所講的矛盾和生活中所講的矛盾
(1)第一種情形:生活中講的矛盾,如人與人的矛盾、階級與階級的矛盾,其實是矛盾雙方斗爭性的具體體現。
(2)第二種情形:生活中講的矛盾,還包括人們語言表述上的矛盾(如成語故事“自相矛盾”中所寓),這是邏輯矛盾。
哲學上講的矛盾是事物固有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而邏輯矛盾是人們主觀思維上的前后不一致,二者有著天壤之別。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
關于矛盾基本屬性的兩大方法論
第一、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種轉化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我們應當促進有利轉化,防止不利轉化。
第二、矛盾雙方的對立性和同一性不可分割,我們應當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同一性(統(tǒng)一性) 斗爭性(對立性)
區(qū)別 含義 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連結的屬性和趨勢 矛盾雙方相互對立、相互分離的屬性和趨勢
表現 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相互貫通(滲透、包含),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相互區(qū)別;相互排斥。
哲學上講的“斗爭”與生活中講的“斗爭”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特點 相對的,有條件的 絕對的,無條件的
聯系 同一性以斗爭性為前提;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為同一性所制約。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聯系實際】
第一種情形如“謙受益,滿招損”。
第二種情形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4. 矛盾普遍性及其指導意義。
原理內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并且貫穿于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1)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這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要堅持一分為二的全面分析方法,反對 形而上學的片面觀點(一點論)。
【提示】
(1)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不能說任何兩個事物都構成矛盾的雙方。
(2)矛盾不僅是普遍的,也是客觀的,是事物固有的,人們不能任意地制造和消滅矛盾,但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矛盾,通過改變矛盾的條件來改變矛盾的狀態(tài)甚至解決矛盾。
(3)兩點論的“兩點”不能僅僅為“優(yōu)點”和“缺點”、“成就”與“不足”。二者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4)解決矛盾不是說消滅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具體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