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經濟生活第一輪復習教案15
③公民享受了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④自覺納稅是公民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地位的體現。
(在我國,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各種稅收作為物質基礎。因此,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
⑵公民增強納稅人意識的要求(作為公民,應如何為國家稅收的發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①公民要樹立義務意識,依法納稅。第一,自覺樹立納稅人意識,一旦成為納稅人,應自覺納稅;第二,同偷稅等違法行為作斗爭,維護稅收秩序(如:購物索要發票)。
②公民要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的監督意識(權利意識)。公民應積極行使納稅人的權利,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
⑶違反稅法的表現:
①偷稅,指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規定,用欺騙、隱瞞等方式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
②欠稅,指納稅人超過稅務機關規定的納稅期限,沒有按時繳納而拖欠稅款的行為;
③騙稅,指納稅人用欺騙方法獲得國家稅收優惠的行為(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騙取自然災害稅收減免); 注意:偷稅:少繳、不繳稅款;騙稅:騙取稅收優惠。
④抗稅,指納稅人以暴力、威脅等手段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
關于發票:發票是消費者的購物憑證,也是稅務部門進行稅務管理的基礎和依據。消費者是否向商家索要發票,關系到國家稅款能否足額入庫。購買商品索要發票,就間接地為國家稅收做出了貢獻。同時,發票也是消費者維權的憑證。
三、誤區點撥
1.財政政策等同于貨幣政策。
(1)區別。①含義不同: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總量的調節來影響總需求,使之與總供給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貨幣政策是指一國中央銀行為實現一定的宏觀經濟目標而對貨幣供應量與信貸量進行調節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導方針及其相應的政策措施。②內容不同:凡有關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的政策,如稅收的變動、發行國庫券、國家按較高的保護價收購糧食等屬于財政政策;凡和銀行有關的政策,如利率和信貸規模的調整屬于貨幣政策。③政策制定者不同:財政政策是由國家制定的,必須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貨幣政策是由中央銀行直接制定的。
(2)聯系。①二者都是經濟政策,都是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手段和方式。②在一般條件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二者對經濟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點,在貨幣政策收效不明顯的嚴重蕭條情況下,財政政策則顯得比較有力,如擴大財政赤字、支持大規模的公共工程建設,可以擴大就業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抑制經濟過熱方面則相反,因改變稅法需要時間,如采用增稅等財政政策,就使財政政策不可能具備貨幣政策所具有的靈活性。
2.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財政收入越多越好。
(1)財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財政收入的增加,從當前來看,有利于增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能力,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從長遠來看,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和個人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