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考政治求索真理的歷程復習學案
(2)真理的特點:
①真理是客觀的(客觀性、絕對性)
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第一、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其反映的內容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第二、真理是客觀的,是因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即實踐本身也是客觀物質性的活動。
關于真理的唯一性(一元性):同一個確定的對象,只能有一個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它不因權力、地位而改變。
注:真理的客觀性決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觀性告訴我們:判斷我們的認識是不是真理,其參照系只能是客觀事物本身,即主觀反映是否與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相一致。而對于同一個確定的客觀事物,其本來面目只有一個,因此與之相一致的主觀反映也只能有一個。
②真理是具體的(相對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離開這一特定的過程,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注:這里的特定過程從時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是對事物發展過程中某一特定歷史階段的正確認識。因此,不能絕對地說真理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
③真理是有條件的(相對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超出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注:這里的條件和范圍從空間上講,即任何真理都只是對物質世界的某一領域、某一層面的正確認識。
從真理的客觀性來說,真理是絕對的,從真理的相對性(具體的、有條件的)來說,真理又是相對的,所以真理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3)真理與謬誤
①真理與謬誤之間有著嚴格的界限。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就是謬誤。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謬誤,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②真理與謬誤之間沒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真理又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超出了真理適用的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
二、結構體系
三、疑難解析
1、全面理解實踐的概念
(1)實踐的主體是人,動物的本能活動不能理解為人的實踐活動。
(2)實踐的對象不是整個世界,而是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3)實踐的性質是“活動”:實踐是介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
(4)人類基本的實踐活動有三種: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如革命、改革、國家方針政策制定、法律制度的實施等。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2、正確理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1)“意識源于物質”和“認識源于實踐”
“意識源于物質”主要指意識反映的內容源于物質世界。
“認識源于實踐”指認識形成于實踐中。
兩者是從不同角度講的,并不矛盾。意識對物質的反映必須通過實踐才能實現,因此兩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說“認識源于物質”。
(2) “認識的來源”和“獲得認識的途徑”
認識的來源是唯一的,就是實踐。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個,一是通過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二是通過學習獲得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3、意識與認識不能混同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的范疇,與物質概念對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論的范疇,與實踐概念對應。二者都有正確、錯誤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