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政治哲學主觀題思路
題型三: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是如何體現的?
此題型和題型二一樣,考生需自己根據設問中的指導語和背景材料,選定答題時所用的基礎知識和答題的方向范圍,發揮的自由度大,難度大,靈活性、綜合性強。從答題上看,要善于運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所謂歸納,就是命題體現了哪些我們所學的知識點原理,也就是把命題內容翻譯成知識點原理,所謂演繹,即命題材料是怎樣體現你所歸納的知識點原理的,通俗地講,就是理論聯系實際。
例題:某地過去由于對生態環境重視不夠,濫砍濫伐現象嚴重,從80年代后期,生態環境開始惡化。該地干部群眾在反思和學習后,作出了實施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經過最近十多年大規模地植樹造林,一個有利于農村經濟和整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體系逐步形成。
(1)上述材料體現了哪些哲學道理? (2)材料是如何體現這些哲學原理的?
〔參考答案〕: (1)上述材料體現的哲理有:事物是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事物運動的規律是客觀的,違背規律會受到規律的懲罰;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能夠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2)材料中:①由于亂砍濫伐使生態環境出現惡化的趨勢,后來,由于實施生態農業發展戰略使環境逐步好轉,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說明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和變化發展的。
由于人們對保護生態環境重視不夠,濫砍濫伐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說明規律具有客觀性,違背規律就要受到懲罰。 ②人們在反思和學習之后,大規模地植樹種草,使生態農業體系逐步形成。說明人們能夠認識和利用規律,能夠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聯系。 ③人們做出實施生態農業的發展戰略,進行植樹種草,使生態農業基本形成。體現了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
題型四:上述材料給我們哪些哲學啟示?
這類題目的設問一般是"這給了我們哪些啟示"或"這件事對你有什么啟發"等,重點是考查考生能否從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強調回答問題要有針對性。對于啟示類題目,一般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材料說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們應該怎么辦。一般情況下,偏重于回答“怎么辦”,答題時格式應為原理+材料說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應該怎么辦,不必展開去分析。。
例題: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道:“余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睔v史上,洞庭湖的面積曾廣達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來,由于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洞庭湖區大規模圍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積,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近些年,該地區逐步退耕還湖,尤其是1998年以來,政府投資70億元,進行綜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了解1/5,湖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除傳統種植業外,不發展了養殖業,加工業等,湖區居民收入明顯提高。
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轉變,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
〔參考答案〕:①聯系是普遍的,發展經濟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②認識是不斷深化發展的,人類認識自然規律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③規律是客觀的,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違背客觀規律要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