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基礎知識回顧3
XX年文化生活高考復習基礎知識和典型題【熱點滲透】
1.XX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災情慘烈,舉世震驚。但中國表現出一個更加強大和成熟的國家形象: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做出鎮定的反應,受到國際社會的稱贊;災區人民穩定沉著,沒有出現秩序混亂而是積極自救。災區到處是舍己救人,見義勇為的行為。等領導人帶頭捐款,表達對災區人民的深情關懷,激勵災區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奮力抗震救災。在全國各地,一個個捐助點前,普通老百姓排起長龍,慷慨解囊,爭相獻血,涌動著一片真情。
在大災面前,國人挺起脊梁,展現出強大的抗災自救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在地震廢墟上閃耀,中華民族更加緊密團結在一起。這是一個國家偉大之所在,中國呈現給世界和國民一個有力、有序、有效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魯迅先生曾說:“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1)請結合材料說明,魯迅先生所說的“民魂”指什么?其基本內涵是什么?
(2)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怎樣理解“民族精神在地震廢墟上閃耀”?
(3)為什么要讓“民魂”“發揚起來”?
(4)你覺得應該怎樣來發揚我們的民族精神?
(1)民魂指中華民族精神,基本內涵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2)民族精神在地震廢墟上閃耀,指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②中華民族精神永不泯滅,使中華民族歷經滄桑而銳氣不減,千錘百煉而斗志更堅;
③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3)①當前,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所以要讓民魂發揚起來。
(4)①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繼往開來、與時俱進,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
②我們人人都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作用;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又要繼承和發揚)
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既要借鑒,又要警惕)
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2.材料一:XX年5月23日上午,總理來到在四川綿陽市區內設立的北川中學臨時學校,看望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來的師生,他在黑板上寫下“多難興邦”四個字勉勵師生。“多難興邦”源自《左傳•昭公四年》:“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些遭遇劫難的國家,政權鞏固,疆土拓展;有些未遭劫難的國家卻政權不守,疆土丟失。現在,人們這樣解釋多難興邦: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