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 超百位領導人與會
XX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 超百位領導人與會
【背景材料】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于12月7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這一會議也被稱為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據統計,此次會議將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其中僅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就超過100人,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總理。因此,會議期間的首腦級會晤尤其引人注目。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XX年即將到期,本次會議持續到12月18日,主要任務是確定全球第二承諾期(XX年到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安排。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博埃爾近日表示,在哥本哈根可以而且必須達成一個新協議。它應該包括3個方面:發達國家到2020年的中期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能力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發達國家幫助發展中國家適應、減緩氣候變化的短期和長期資金和技術支持。
【高考真題】
1.(天津文綜39)讀人類社會演進和人地關系兩幅示意圖(圖6),回答問題。
圖6
(1)甲圖所示三種社會形態中,哪些屬于乙圖所示人地關系原理的范疇?
(2)在我國江南丘陵地區廣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態環境變化有哪些?
(3)列舉中國古代不利于生態平衡的農業生產活動并分析原因。
(4)影響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把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看做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實現方式。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廢棄物”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復循環流程,做到生產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5)分析說明循環經濟所倡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如何體現聯系觀點的。
2.(上海歷史33)兒童眼中的社會
問題:
(1)50年代兒童畫取材的社會背景是什么?
(2)透視這兩張兒童畫,你認為40年來人們的環境意識有什么變化?
(3)這兩幅畫折射出的中國經濟發展觀有什么不同?
3.(四川ⅰ卷文綜39題第(1)、(2)問)根據相關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XX年,匈奴族首領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在無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統萬城)。赫連勃勃曾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馬嶺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滅夏以后,這里成為牧場,唐初為農業區,唐末以后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烏素沙漠)。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統萬城地區人口統計略表
時間 戶數 口數(每戶以5口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