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召開 超百位領導人與會
(6)材料一材料二說明了我國經濟中的什么問題?
(7)分析“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安全。能源問題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涉及對外戰略、國家安全、戰略經濟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等多層次的戰略問題。”的哲學道理。
(8)結合當前的形勢,為保障我國的能源安全提四條合理化建議。
【參考答案】
高考真題
1.(1)范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
(2)變化:森林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系統變得脆弱。
(3)活動:放火燒山,圍湖造田。原因:古人對生態環境認識的局限性;魏晉以來,大量人口南遷,隋唐時期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開發,因過度開墾土地,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4)主要因素: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或生產工具,人類對人地關系的認識,人口數量。
(5)體現聯系觀點:①聯系具有普通性、客觀性。循環經濟是“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相互聯系的有機統一整體,它體現了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②聯系具有多樣性。“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復循環體現了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循環經濟的流程還體現出當各部分以有序、合理、優化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③循環經濟表明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建立新的具體聯系,以實現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1)背景:一五計劃,社會主義改造,中共八大、八大二次會議的總路線、大躍進等。
(2)變化:環保意識增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3)中國經濟發展觀的不同:從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到社會主義現代化(或答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小康社會等均可)。
3.(1)時期:東晉十六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變化:建城之初當地水草肥美,后逐漸變為沙漠。原因:改牧業為農業,植被破壞;人口不斷增加,過度開發。
(2)原因:西進運動;大批移民不斷開墾土地,植被破壞,粗放式耕作。影響:農業遭受損失;生態危機與經濟危機并發;使美國人進一步認識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
4.(1)歷史地位: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夏、商、周主要活動區域;經濟重心;歷代政治中心;文化和民族融合的核心區域。
(2)原因:中游過度開發,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下游防治不力,災害嚴重;戰亂頻繁;人工決口導致奪淮入海,水系破壞,環境惡化;農田、城市淤沒。
熱點訓練
1.a 2.c 3.b 4.a5.b 6.d 7.d 8.
9.(1)主張: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將保護與發展協調起來。
(2)問題:秦朝重視用法律手段保護自然資源,促進生態平衡;《田律》是較早的環保法令之一,對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3)成因:粗放型模式使資源利用率低;人口問題突出;生態環境惡化。解決措施:重視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有效解決人口增長、老齡化及貧困人口問題;綜合治理生態環境問題。
(4)方法:國家加強對經濟的計劃指導。不同:加強政策重視和立法工作。
10.(1)應用:用作車輪的潤滑油、用作照明的燈油、制作書畫用的原料。(2)變化: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均迅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能源消費開始超過能源生產。(3)變化:19世紀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趨勢,煤的使用呈上升趨勢;19世紀后期,石油使用呈上升趨勢;20世紀中后期,以煤為代表的傳統能源使用下降,核能、太陽能等新型能源開始使用并呈上升趨勢。原因: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改良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煤的開采和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的開采和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間原子能技術發展,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也加快了核能的使用。(4)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時,英、法等國未將石油列入對意大利禁運的范圍,結果助長了意大利的侵略氣焰;日本向東南亞擴張,英、美等國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輸出石油,沉重打擊了日本,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5)1973年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油價,引發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滯脹”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