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我國的民族和宗教
第十一章 我國的民族和宗教
一、[知識梳理]
(一)民族問題:
1、基本觀點:民族的含義,特征及其聯系
2、基本國情:經濟發展不平衡;民族分布特點
3、基本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含義、原因及途徑)
4、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含義、原因及優越性
(二)宗教問題:
1、基本觀點:宗教的本質、產生原因及社會作用
2、基本國情:特點及宗教狀況的變化
3、基本政策:
(1)核心內容:宗教信仰自由(含義)
(2)態度: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條件)
(3)原則:政教分離原則、宗教自治原則
(4)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二、[重點難點解析]
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⑴民族的含義: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
⑵民族的四基本特征: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這是區別民族最顯著的特點)
⑶四個基本特征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經濟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條件,為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間和物質基礎;而共同語言和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又促進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的發展。
2、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
⑴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建立
①新中國建立后,消滅了剝削制度的剝削階級,從而鏟除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民族不平等)的根源,民族關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②由壓迫和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轉變為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的新型關系。
⑵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即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①民族平等原則
a、含義: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民族平等原則是馬克思主義在民族問題上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民族絕無優劣之分,無論哪個民族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做過貢獻)
b、在我國民族平等的表現:各民族在政治權利、社會地位上實現了平等,各民族在發展經濟、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②民族團結原則
a、 含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礎上聯合起來,為反對共同的敵人,實現共同目標而奮斗。
b、 重要性: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的強弱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各民族團結是我國統一、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
隨 堂 筆 記
沒有民族團結,就沒有國家的安定,也不能集中力量搞社會主義建設,各民族也失去了依靠而難以發展。因此,加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c、 加強民族團結必須反對民族主義(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和民族分裂活動。
③民族共同繁榮原則
a、含義:各民族共同繁榮原則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都得到發展,各民族自身得到發展進步,民族素質得到發展。
b、怎樣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
首先:需要民族地區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發揚自己的創造性、積極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優勢。
其次:需要國家在財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最后:還需要發達地區在人力、技術等方面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