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屆高考時政熱點歷史學科解讀:中國八項舉措援助非洲 提供百億美元優惠貸款
3.元朝
亞洲、東歐和非洲海岸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派使者到大都訪問。
4.明朝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
從14XX年到1433年近30年里,鄭和率船隊先后航海7次,共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加強了與非洲一些國家的聯系。
二.近代遭受殖民侵略,爭取民族獨立
中非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在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始終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近代非洲遭受侵略歷史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①新航路開辟,西歐國家殖民擴張,占領土地,掠奪財富,販賣黑人奴隸,給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②1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非洲的絕大部分淪為列強的殖民地。非洲人民的反帝斗爭,埃及的抗英斗爭、蘇丹的馬赫迪起義和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戰爭,是其中的突出事件。
③20世紀30年代,面臨法西斯的侵略,埃塞俄比亞人民展開了抗意斗爭,結果失敗,意大利吞并了埃塞俄比亞。失敗的原因,結合與抗日戰爭的比較來分析,國家弱小,社會落后,沒有外援,指揮失誤。
④二戰期間,北非是主要戰場之一,1942年的阿拉曼戰役是北非戰場的轉折點,1943年,北非的德意軍隊投降,北非戰事結束。
⑤二戰結束后,非洲國家民族運動高漲,相繼取得民族獨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瓦解,非洲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日益發揮重要作用。
非洲國家獨立后,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原因:二戰后,非洲獨立運動的領導權主要掌握在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手中;獨立前,非洲是西方各國的殖民地,深受西方生產方式、價值觀念的影響。
2.近代中國遭受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歷史
①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人民的抗爭,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國民大革命。
②20世紀30年代,面臨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中國人民也展開了抗日戰爭,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完全勝利,接下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成立新中國,贏得了民族獨立。
三.現代開創了中非關系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雙方政治關系密切,高層互訪不斷,人員往來頻繁,經貿關系發展迅速,其他領域的合作富有成效,在國際事務中的磋商與協調日益加強。中國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非洲國家也給予中國諸多有力的支持。以70年代末我國改革開放和非洲國家開始經濟結構調整作分界,大體上可以劃為前30年和后20年兩大階段。
1.第一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的30年間。
這一時期,中非的交往更多的是基于政治基礎,都要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都要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對于追求民族獨立的非洲,中國除了給予政治上的支持外,還在物質上、技術上提供無條件援助,另一方面,非洲也給了中國政治上的極大支持。
①1955年的亞非會議,增進了中非之間的友誼。
1955年亞非會議,中非領導人首次進行了直接會晤和接觸。周恩來總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使了仁義的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