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講 財政與稅收
納稅人的權利 權利:要增強對國家公職人員及公共權力的監督與義務相統一 意識,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關注國家對稅 收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以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常見易錯、易混點1.按勞分配、按勞動成果分配與按勞動要素分配按勞分配是指在社會主義公有制范圍內,勞動者向社會提供勞動,社會以勞動為尺度,向勞動者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其前提是公有制這個范圍。它反映了在公有制條件下勞動者之間平等勞動的關系,不存在剝削與不平等,勞動者創造的勞動成果除上交稅收和預留企業擴大再生產資金外,其余全部勞動成果完全分配至勞動者個人。按勞動成果分配指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除上交個人稅收外,其余全部勞動成果歸勞動者個人。其分配的前提是個體勞動者。按勞動要素取得收入指在私有制企業中的勞動者獲得的收入。由于在私營或外資經濟中工作的勞動者同業主之間存在雇傭勞動關系,其收入是在契約約束下勞動力買賣關系,因而勞動者是按生產要素獲得收入或具體說按勞動力要素取得收入。其分配的前提是在私有制范圍內,勞動者創造的勞動成果一部分以稅收形式上交國家,另一部分歸企業主私人占有,其余部分以工資形式分配給勞動者,因此,分配對象是勞動者創造的部分勞動成果。2. 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判斷按生產要素分配指通過轉借、租賃、發包、經營資本、土地、技術、管理、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獲得的收入。判斷一種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是按何種生產要素分配,要看收入的直接來源或分配的直接對象。如農民甲有50畝土地的使用權,但他不想經營,轉包給乙,乙付給甲承包費,此時,甲的收入屬按土地要素分配;丙有五間臨街民房,租給丁,丁付給丙租賃費每年5000元,這5000元收入不能叫按土地要素分配,而應該視為房屋租金,是按資本要素分配。3.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必然會帶來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嗎? 允許和鼓勵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能激勵人們更有效地使用生產要素,激發生產要素擁有者的積極性,從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由于社會成員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各不相同,客觀上也造成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異,出現貧富差距。但并不能由此就認為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會帶來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只要堅持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一方面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先富起來,另一方面國家通過稅收、完善社會保障等各種政策對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進行調節,就能有效地防止兩極分化。4.非勞動收入是剝削收入嗎? 剝削收入是指私營企業主和外資經濟中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這種剝削收入屬于非勞動收入。但現階段,我國的非勞動收入還包括:按資本要素參與分配的收入(利息、股息、租金等)、風險收入,等等,這些非勞動收入并不是剝削收入。 5.國家財政收入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在社會財富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國家財政集中的財富過多,出現“國富民窮”的情況,會直接減少企業的利潤和個人的收入,不利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和個人購買力的提高,最終將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