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研究
沖積島由泥沙組成,結構松散,因而在外形輪廓上很不穩定。河口地區的沖積島,每逢遇到強潮倒灌或洪水傾瀉,強烈的沖蝕會使沖積島四周形態發生改變。一般情況下,在沖積島與河流和潮流平行的兩邊,總是一邊經受侵蝕,一邊逐漸淤積,久而久之,便形成平行兩岸的長條形島嶼;而垂直于河流的兩端,上游不斷縮減,下游又逐漸增加。但是,有時整個島嶼被沖蝕消失;有時島嶼與大陸接近,最后連成一體。
地處長江口門戶的崇明島,面積1000余平方千米,僅次于中國臺灣島和海南島,而位居第三位,亦是我國幾個大島中唯一的由泥沙堆積而成的沖積島。
綜上所述,河口沖積島的形成是在侵蝕、搬運、沉積等幾種外力作用下形成的。
(資料2分析)推測崇明島的形成過程
對該資料的分析有一定難度。首先要讀懂崇明島的變遷圖,根據不同時期崇明島的位置和形狀進行描述。可引導學生根據歷史年代和崇明島的位置來加以分析。從圖中可以發現,在11xx年前,崇明島是一個小島,而后分為南北兩島。南島由西向東遷移,三易其位;北島由南向北發展,四易其位。兩島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東遷移,于1583年形成現在的崇明島;總體趨勢是不斷向海遷移。
引起崇明島變遷的原因可以從河流的流量、河流的含沙量、島嶼本身的泥沙堆積結構等方面進行分析。
(資料3分析) 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人類活動對崇明島形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圍墾灘涂上,使崇明島的面積不斷增加。圍海造陸擴大了人類的生存范圍,但對自然環境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例如:改變了河口地區水流的速度和方向,對周圍港口會有一定的影響;此外對這一水域的水生生物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活動探究)
圍海造陸可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1)引發赤潮。圍海造陸使海水潮差變小,潮汐的沖刷能力降低,海水自凈能力減弱,水質趨于惡化,加之圍海造陸的陸地多用于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污染物較多,尤其是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導致海水富營養化,赤潮的發生機會增加,給沿海的海水養殖業和海洋漁業生產帶來巨大的危害。
(2)引發洪災。圍海造陸阻塞了部分入海河道,影響了洪水的下泄,同時,洪水造成的內澇,使地表水下滲到地下。同時,圍海造陸也會導致某些天然泄出口受阻,因此又造成局部地下水位上升。廣州、深圳近年來發現不少樓房基礎受地下水浸泡,甚至導致樓房開裂、地下室進水等現象都與地下水位上升有關。
(3)破壞海岸生態。不合理的圍海造陸,破壞海岸自然環境,破壞海洋生物鏈,使海洋生物銳減,不少海灣的自然環境因不合理的圍海造陸被改變,嚴重損害棲息生物的生態環境,使原有生物群落結構遭破壞,物種減少。
(分析預測) 崇明島在不久的將來會和北側的陸地連在一起。
根據地轉偏向力的原理,在北半球流水向右偏,所以崇明島右(南)側水道通過了主要的長江水量,北側水道水流變小變緩,泥沙沉積,可以預測在不久的將來崇明島會與北側的陸地連在一起。
對于崇明島的未來,可引導學生結合崇明島的變遷歷史和發展現狀來分析。由各種地質作用所引起的地殼變動通常都是比較緩慢的,超出人類歷史的范疇,而這個問題研究所選擇的崇明島,其發生發展的速度是比較快的,甚至是有文字記載的,這就為學生展開研究活動提供了方便。在研究過程中要大量應用到本單元中所學到的知識,特別是有關流水作用和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研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去分析問題、尋找原因,培養進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思維方法。最后對地理事物的發展作出預測,這是問題研究的較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