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中圖版)
13、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
①、氣旋(低氣壓)中心氣流垂直氣流上升,中心控制地區陰雨天氣;四周氣流北半球呈逆時針向內輻合,南半球呈順時針向內輻合。
②、反氣旋(高氣壓)中心垂直氣流下沉,中心控制地區天氣晴朗;四周氣流北半球呈順時針向外輻散,南半球呈逆時針向外輻散。
14、三圈環流: ①、三圈環流(垂直分布)
②、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水平分布)
③、實例:在極地東風的影響下,南極中山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窗口要避開東南方向;北極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窗口要避開東北方向。
15、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隨直而移) 。 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 南移 。
16、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又名印度低壓(夏季陸地氣溫﹥同緯度海洋氣溫),它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使其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叫夏威夷高壓。
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又名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夏季陸地氣溫<同緯度海洋氣溫),它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使其保留在海洋上,保留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壓。
17、東亞、南亞季風環流:東亞季風: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 南亞季風:夏季西南風,冬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
18、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高的強弱有密切關系: ①、雨帶的移動: 春末(5 月) ,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夏初(6---7 月) ,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準靜止鋒) 7--8 月,雨帶移到東北 和華北,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 (反氣旋);9 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
②、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③、旱澇災害 :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19、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即三圈環流和季風環流) 、下墊面性質(即地形、 洋流和海陸分布等)、人類活動。我們高一階段只從大氣環流的角度來分析氣候的成因。
20、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 ①判斷南北半球;②以溫定帶:判斷熱量帶;③以水定型:判斷具體氣候:①、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最冷月均溫大于15 度。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終年高溫多雨);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 月為雨季);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氣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②、亞熱帶氣候類型和溫帶海洋性氣候:最冷月均溫在 0°~15°之間。 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 30º~40º大陸的西岸,西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 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東北風--低溫少雨,夏季—東南風--高溫多雨。 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 40º--60º大陸西岸,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 ③、溫帶氣候類型:除溫帶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在 0℃以下。 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 35º--55º大陸東岸,受冬季風影響,寒冷干燥,受夏季風影響, 高溫多雨。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