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層結構》導學案
(1)什么是不連續面?
(2)據圖分析第一個不連續面在何處?在此處地震波傳播速度有何變化?此面名稱是什么?
(3)在地下2900千米處,地震波傳播速度有何變化?這個不連續面叫什么?
(4)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依據是什么?分成哪幾個圈層?
(5)畫一畫:讀“地球內部構造示意圖”,在圖中合適的位置標出地球的內部圈層。
【學生討論回答】
【總結】
(1)地震波傳播速度發生突然變化的面叫不連續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處,縱波與橫波傳播速度明顯加快,這個不連續面叫莫霍面。
(3)在地下2900千米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依據兩個不連續面,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5)【板書】(板圖邊講邊繪邊講述)
通過分析圖表總結(利用表解對比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備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電腦投到黑板上)
【注意】總結知識點時特別要落實巖石圈、軟流層范圍。
【難點講析】
(1)地殼的特點
地殼的厚度不均,陸地地殼厚,海洋地殼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樓必須挖深地基一樣。
(2)巖石圈是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地殼?
不是。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兩部分,由堅硬的巖石組成。
(3)橫波如何通過軟流層?
誤區:軟流層給人“液體”印象,但為什么能通過橫波?
解析:軟流層所在深度溫度、壓力極大,強大的壓力下,巖面處于一種潛在融熔態,就像燒紅的玻璃,既不是液態,又有可塑性,以巖漿形式噴出時,由于壓力減小,這種可塑性巖石轉化成液態。
(4)內核為何是固體?
誤區:外核是液體,橫波不能通過,內核從課本圖中也沒有見到橫波通過,為何是固體?
解析:①縱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處,傳播速度明顯增加,說明可能由液態轉為固態;②圖上未表現出,橫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縱波轉化而成,比較微弱,進一步證明內核為固態。
【小結】
可以用半熟的雞蛋來形象直觀地記憶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物質組成。蛋殼為地殼;蛋白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漿代表軟流層中的巖漿;蛋殼與蛋白之間的膜和地殼合起來就是巖石圈;蛋黃為地核。
【過渡】要使我們更全面地認識地球整體面貌,除了需要對地殼結構的了解外,還需要對地球外部結構的層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層主要有哪些層次?它們各自范圍和作用是什么呢?
【板書】二、地球的外部圈層
地球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首先看大氣圈有什么特點?
【板書】1.大氣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層示意圖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的主要物質組成是氣體和懸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氣圈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巖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氬、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氣體。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幾乎全部的氣體集中在離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圍內,其中75%的大氣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對流層范圍內。
再來看水圈有什么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