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合一”特色教案】
第13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84年,鄧小平考察深圳特區時,指出:“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經濟特區就像一個偉大的支點,借助它,撬動中國舊體制的巨石,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實現了中國在20世紀最后20年間的歷史大跨越。
1、為什么要對外開放設立經濟特區?
2、何為經濟特區?
3、為什么首選深圳等四個地區為經濟特區?
1、檢查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的情況,是否能結合我國對外開放的國際和國內背景作答。教師顯示材料:
材料一 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鄧小平文選》
材料二 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難以在封閉的狀態下得到發展。中國政府將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更加積極地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可知:中國的對外開放絕非偶然,它是在國際有利條件和發展趨勢下、在國內推動改革進行和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選擇。
2、經濟特區就是國家在交通便利,條件適合的地方劃出一定區域,在對外經濟活動中采取開放的特殊政策用優惠的辦法,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從而達到一定經濟目的的特殊經濟區。中國的經濟特區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行使主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
3、顯示“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示意圖”,點明經濟特區的具體位置。這四個地方在地理、人文條件方面具有展開對外經濟活動的優勢。①靠近國際市場。深圳和珠海與香港、澳門毗鄰。汕頭和廈門也與港澳臨近。廈門還面對中國臺灣。②歷史上這些地方與海外有密切交往。③深圳是中國南方對外交通的重要陸路通道,汕頭和廈門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海運港口。④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可為依托。⑤海外華僑、外籍華人有許多人的祖籍就在這里。
一、經濟特區的創辦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先在深圳、珠海兩地試辦“出口特區”,準備在取得經驗后,再考慮在汕頭、廈門兩地設置。1980年國家正式將“出口特區”定名為“經濟特區”①,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為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1988年,中國設立海南省,劃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學思之窗
1979年春,鄧小平在與廣東省領導談話時,提出在那里“可以劃出一地方來,叫特區。陜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要你們自己搞,殺出一條血路來”。幾個月后的一份中央文件中指出:“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華僑多,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加快經濟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中央確定,對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使之發揮優越條件……把經濟盡快搞上去。這個重大的決策,對加速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