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992—1993年,又批準開辦營口、長春、沈陽、哈爾濱、威海、昆山、杭州、蕭山、溫州、融橋、東山、廣州南沙、惠州大亞灣、蕪湖、武漢、重慶、烏魯木齊、北京18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xx年,第三批批準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有合肥、鄭州、西安、長沙、成都、昆明、貴陽、南昌、石河子、西寧、呼和浩特、南寧、太原、銀川、拉薩、南京、蘭州等。
此外,國務院還批準創辦蘇州工業園區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指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概念”和“特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最早在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特定區域,后來在全國范圍內設立,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較為特殊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從發展模式看,增加區域經濟總量是其直接目標,以外來投資拉動為主,產業以制造加工業為主。
注意經濟技術開發區與經濟特區的主要區別。地域分布上,前者更為廣泛,遍及各個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從“歷史縱橫”提供的內容中能看出);所占面積上,前者小,是從城市劃出的一定區域;經濟發展特點上,前者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政策上,前者實行后者的某些優惠政策。】
三、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東方明珠
金茂大廈
1990年,中央政府決定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浦東開發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
歷史縱橫
浦東位于上海,是在黃浦江東側、長江口以南、川楊河以北,緊靠市區的一塊三角形地區。
它的東北瀕長江,南臨杭州灣,西靠黃浦江,面積約350平方千米,有良好的建港和水運條件,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少有的一片大面積可開發土地。長期以來,雖然它與繁華的上海外灘、南京路僅一江之隔,但因交通不便,經濟落后于上海的浦西等區域。
浦東開放以后,依靠上海長期積累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基礎,憑借獨特的地理優勢、交通優勢、人才和產業優勢,發展非常快。經過十多年的開發開放,浦東面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問:“我國的對外開放的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點?”
答: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作適當解釋:“全方位”,就是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范圍內的對外開放。“寬領域”,一是通過發展外資經濟、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引進先進技術、吸引利用外資、發展國際勞務合作與國際旅游業、跨國經營等各種方式與渠道,使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二是由一般加工工業開放逐步拓展到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和金融、保險、郵電通信等服務貿易以及環保、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