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發達的古代農業
②耕耙耱技術是一種精耕細作技術。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通過耙耱,在地面上形成一層松軟土層,起到保墑抗旱的作用。
③修建龍首渠時,其間一段高山黃土,采用井渠施工法,開隧洞豎井施工的先河。后來傳至西北地區,稱坎兒井。坎兒井能有效地防止地表水的滲漏和蒸發。
列舉教材上農具演進的圖片,按圖片順序觀看,說明了什么?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農具、技術和水利是推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1、小農經濟的形成: 隨著農具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經歷了從集體勞作到個體農耕的變化。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勞動者在田間集體耕作。在工具簡
為什么要集體耕作?/
土地國有制和集體勞動 商周時期,一切土地屬于國王所有。國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并要向國王承擔義務。西周時期,耕地阡陌縱橫,形同井字,稱為井田。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并支配所有的勞動產品。在當時工具簡陋、生產力水平很低的情況下,這種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但這種耕作方式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陋、生產力水平很低的情況下,這種耕作方式有利于提高工效。
強調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伴隨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逐步形成。那時的農民、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
學思之窗
你耕田來我織布,
我挑水來你澆園。
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夫妻恩愛苦也甜。
向往男耕女織的生活,反映出我國古代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的特點。 這是人們耳熟能祥的黃梅戲《天仙配》中《夫妻雙雙把家還》選段。劇情主要講述的是董永和七仙女的愛情故事。當他倆為雇主服役期滿后,夫妻在歸程中憧憬著幸福美好生活。上面的戲詞反映了他們的心聲。
思考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這段戲詞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什么特點?
答:【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精耕細作;自給自足。】
2、小農經濟下農民生產、生活狀況:
自學完成下表:
時代
農民生產、生活方式
夏商周
刀耕火種、集體耕作、奴隸主剝削奴隸的一切果實
春秋戰國
鐵犁牛耕、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擁有一定土地、農具或耕畜,經營規模小,負擔沉重、生活貧困。
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農具或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他們的經營規模很小。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為我國農業的精耕細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剝削下,農民需要承擔沉重的徭役,小農經濟十分脆弱,每遇災荒瘟疫,多數農民家庭就會陷于貧困,失去土地或破產流亡。
設問討論:什么是小農經濟?它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它又有什么特點?二、土地國有制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是否說明了社會在倒退,為什么?三、耕作方式從集體勞作被個體農耕所取代對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利,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