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社會經濟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政府逐漸放松對商品交易的限制。紙幣的出現便利了商業活動。水陸交通的便利。
元朝——表現: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國內外各種商品匯聚于此。
5、明清時期商業發展
概況:①對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稅;并施行種種壓制政策;
②城鎮商業呈現繁榮景象:a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b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c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d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其中,實力最強的是徽商和晉商(乾隆年間開始興辦票號經營存款、匯兌,為官府代理錢糧。)。
結論:中國古代商業在重農抑商的大環境下,發展緩慢 。
注意——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出現商幫
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市的變遷 中國第一家票號
宋朝以前——概況:①特定的位置設市,市坊(居民住宅區)分開。②設市令或市長,對市場交易進行管理,③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后不許交易。如漢唐長安城設有東、西“市”等等。
宋朝時期——概況:①突破傳統商業時間、空間的限制:a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交易活動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b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 “草市”也更加普遍。③全國出現數十座較大的市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
2、古代大城市的發展
(1)重要大城市: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
(2)一批新興城市興起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催生了。。。。。。
表現: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揚一益二”。
(3)古代城市發展的趨勢:
①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多樣化和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活躍。
②隋唐以后商業城市逐漸興起,增多,商業性和工業性逐步加強。
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逐漸由盛而衰
1、歷代對外貿易的繁榮
(1)西漢:開通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2)唐朝: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3)兩宋: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點:官府控制下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中,朝貢貿易占有重要地位。
朝貢貿易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如鄭和下西洋)
3、明清時期對外貿易走向衰弱:
原因:因為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對外貿易漸趨萎縮。
表現:只開廣州一處,只許廣州“十三行”經營外貿。出口商品僅占總量3%左右。
四、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①商業起源早,商業活動逐步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時期商業日益繁榮。
②與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相聯系,受重農抑商政策影響,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