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成立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帝國主義的“嚴守中立”和“南北議和”的實質;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及其對內、對外政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及其性質。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的過程和原因;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失敗原因和教訓。
2.能力方面:(1)分析帝國主義“嚴守中立”及“南北議和”的實質,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2)分析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3)歸納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性和軟弱性的表現,培養學生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4)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和失敗原因,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事件的辨證思維能力,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的老路,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3.情感目標:19xx年,孫中山領導和發動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國,為2132年的歷史打上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只有漫長的歷史才能稱量出這個句號的真正意義和重量。江總書記在xx大的報告中指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的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在20 世紀的今天,當我們滿懷信心展望未來的時候,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會有更多、更深的崇拜與感激。因此,學好這段歷史,對于青年學生激發愛國之情和樹立報國之志具有重要的意義。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1)中華民國的成立是重點。中華民國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歷經十幾年的艱苦斗爭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它的成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國際上也產生了重要影響。(2)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歷史教訓是重點。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不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次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也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然而,從本質上講,它又是一次失敗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更為重要的是,這場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這一結局出現的主觀原因,在于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2.難點分析:(1)南京臨時政府對待帝國主義的政策和態度是難點。作為資產階級的革命政權,南京臨時政府在對外政策方面表現得十分軟弱。它不敢正面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主張,甚至還不惜以承認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繼續有效和保護列強在華的各種權利、利益等為條件,尋求帝國主義的承認與支持。盡管如此,由于革命黨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臨時政府仍不失為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權,辛亥革命不失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分析和認識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和軟弱性是難點。應聯系學生的已有知識并結合教材中的有關史實、材料,啟發學生思考并輔之以必要的簡明分析。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認識資產階級的革命性、妥協性及其原因。(3)認識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績和歷史教訓是難點。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腐朽統治,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然而,中國的封建統治依然在繼續。學生往往忽略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結束封建統治的區別,這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問題。同時,他們對于辛亥革命從本質上講是一次失敗革命的結論,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應從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社會狀況等方面,分析、說明辛亥革命的巨大影響、不足之處及留給后人的慘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