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的成立教學設計(一)
二、南京臨時政府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中華民國的成立
師:武昌起義爆發時,孫中山還遠在美國。19xx年底,他從海外回到上海,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最后,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什么要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生:(思考、回答問題)
師:(視學生回答情況,簡要說明)雖然孫中山沒有親自領導和參加武昌起義,但這次起義是在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影響下進行的。武昌起義不久出版的《中華民國公報》(19xx年10月)中曾以“中華民國軍政府總統孫”的名義向各省發出布告。這說明自1894年孫中山組織興中會到19xx年組成中國同盟會,以及他組織和領導的多次武裝起義,已使其在廣大群眾,尤其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派中享有極高的聲望。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是眾望所歸。19xx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宣告成立。(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和插圖:《孫中山》、《孫中山主持召開第一次國務會議》、《上海南京路上懸掛五色國旗,慶祝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和《大總統誓詞》,并對插圖作簡要說明,以使學生形象、直觀地掌握中華民國成立的情況)
生:(閱讀)
師:作為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不斷暴露出革命性和軟弱性的政治特征。(引導學生閱讀《大總統誓詞》,找出孫中山提出的辭職條件,并思考:孫中山作出“斯時,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的承諾,說明了什么)
生:(閱讀、回答問題)
師:(視學生的回答情況,簡要說明)孫中山承諾解職,說明了面對內外反動勢力的壓力,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然而,孫中山不計個人名利,提出在“傾覆專制政府,擁護共和政體,使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的條件下,才解除臨時大總統之職。這又體現了其資產階級的革命性。
師:中華民國成立時,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出示自制《五色旗》教學投影片,簡要解釋)五色旗的旗面為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象征所謂“五族共和”。臨時政府還決定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xx年為民國元年。(教給學生民國紀年與公歷紀年的換算方法,并舉數例讓學習練習)
生:(練習民國、公歷兩種紀年的換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