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
第21課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
【考綱課標解讀】
考綱考點 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
課程標準:概述叢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考點概括梳理】
一、赫魯曉夫改革
1、背景 二戰后,斯大林體制弊端日益暴露
(1)
(2)
2、內容(1)農業:①
②
③
④
(2)工業:①
②
③
5、評價:進步性
局限性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1)
(2)
(3)
(4)
2、結果(1)
(2)
三、戈爾巴喬夫改革
1、背景
2、內容(1)
(2)
(3)
(4)
(5)
3、結果
4、失敗的原因①
②
③
④
【重點難點突破】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蘇聯的工業生產已從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從斯大林主要關心的世界實力平衡的角度看,蘇聯的全部工業產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額從1921年的1.5%增長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其識字率從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在19xx年到1961年間,外科醫生的數量從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預期壽命從32歲上升到69歲,嬰兒死亡率從每千人273降到32。……
農民就將集體農莊視為外來的、強加給他們的東西而消極怠工,……當蘇聯政府每年拿出國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資(工業),這也就意味著低工資和消費品短缺。一個蘇聯工人的反應很典型:“他們假裝給我們工資,于是我們也假裝我們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長期政局不穩、社會動蕩,以及在經濟改革和發展的決策方面屢有失誤,1988年起蘇聯的經濟每況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機之中。……據蘇聯國家統計局發表的數字,與1989年相比,1990年蘇聯國民收入下降4%,國民生產總值下降2%,勞動生產率下降3%,對外貿易額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蘇聯興亡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第一個五年計劃給蘇聯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蘇聯當時由哪位領導人執政?概括當時的經濟狀況。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改革的角度說明分析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
(3)綜合上述內容,談談你對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
【考點強化演練】
1、下列對赫魯曉夫改革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沖擊了斯大林模式 b.具有探索性和開創性
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缺乏正確理論的指導
2、觀察以下兩幅漫畫,根據圖一反映的政治主題,判斷圖二走在送葬隊伍的最前頭的人是
a.赫魯曉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爾巴喬夫
d.葉利欽
3、有的史學家認為: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有一半是失敗的,但也說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觀點表明赫魯曉夫的改革
a.徹底沖破了蘇聯原有模式的束縛 b.拋棄了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 d.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