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教案
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民版必修ii第四課,主要講述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歷史背景、興起狀況、初步發展。第一目“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講述民族工業興起的歷史背景,這是本課重點。教學中通過補充材料,結合課本內容來說明鴉片戰爭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為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第二目“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講述民族工業興起的途徑、時間、代表企業、主要分布行業部門,教學主要按課文內容講述,不必補充材料。第三目“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講述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條件、時間、發展狀況、重要意義,教學中適當補充材料介紹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狀況。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活躍,興趣廣泛,喜歡探究,有積極參與意識。
由課前學情調查得知,學生雖然在初中歷史課上學習相關內容,但知道、理解的程度不是很高,只知道一些代表性企業,對民族工業興起的條件理解分析不夠,材料分析能力不足。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要了解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條件、興起與初步發展的狀況等方面史實培養學生深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結合教科書和相關圖文資料,提高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2.通過講述民族工業的興起、初步發展的條件,使學生理解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的關系,并進一步去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對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3.通過相關資料的補充介紹,使學生認識到實業家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天仙配》片段,(投影)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夫妻恩愛苦也甜。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引自黃梅戲《天仙配》
【教師提問】通過閱覽上述歌曲、投影,我們可以得到關于中國古代經濟結構的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
【教師】回答的很好。自然經濟在鴉片戰爭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板書】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一、鴉片戰爭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教師】鴉片戰爭后外國商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給中國社會經濟帶來很大沖擊,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
(材料)1845年福州官員奏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布、洋棉“其量既美,其價復廉,民間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松太布市,銷減大半。”
從福州官員的奏稱中我們得到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東南沿海地區的傳統手工棉紡織業受到很大沖擊,表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教師】除了棉紡織業,中國其他手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請閱讀下面材料:
(材料)“洋布、洋紗、洋花邊、洋襪、洋巾入這中國,而女紅失業;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桕樹皆棄為不材;洋鐵、洋針、洋釘入中國,而業冶者多無事投閑。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勝枚舉。……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選自鄭觀應《盛世危言》)(提問)這段材料告訴了我們那些情況?
【學生】回答:在外國商品的沖擊下,榨油、冶鐵等其他手工業部門也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