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課 二戰后蘇聯的經濟改革教案
4、就蘇聯改革,有人評述說:“赫魯曉夫把蘇聯改亂了,勃列日涅夫把蘇聯改死了,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垮了”。說“戈爾巴喬夫把蘇聯改垮了”的主要論據可能涉及戈氏
a.沒有在經濟領域進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與美國進行激烈的軍備競賽加劇了國內的經濟危機
c.實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識形態多元化將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豐富的從政經驗、靈活的應對政策,個人獨斷專行
5、(12分)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爾巴喬夫改革是蘇聯歷史上試圖改變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嘗試,但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斯大林模式在經濟方面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三次改革在經濟方面的側重點各是什么?
(3)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4)三次改革和蘇聯解體有何聯系?它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高考真題再現】
1.(09廣東文基)美國學者在《俄羅斯史》中寫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試圖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慮從根本上進行改革,對這句話正確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開創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觸動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答案】c。【解析】開創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經濟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沒有突破原有體制的束縛,改革沒有成效,因而說他基本上只是試圖作表面的改革。
2、(09廣東理基)美國學者在《俄羅斯史》中寫道:“許多人認為,五年計劃不過是斯大林的個人幻想,但在相對落后的國家要實現工業化,五年計劃或許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辦法,但它卻是一條有效的捷徑。”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a.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生與斯大林沒有任何直接關系
b.計劃經濟的做法對于落后國家來說有一定的合理性
c.計劃經濟是所有落后國家實現工業化的最佳途徑
d.計劃經濟的做法對蘇聯工業化沒有發揮過積極作用
【答案】b。【解析】從題干中的“是一條有效的捷徑”可以看出計劃經濟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選項答案太絕對。
【重點難點突破】
答案:(1)積極影響:完成工業化并成為世界經濟大國,提高了國民的文化素質,提高了國家的科技水平,提高了醫療衛生水平。(4分)負面影響:勞動者生產積極性不高,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3分)(2)戈爾巴喬夫,經濟衰退(或經濟惡化等)。(2分)原因:“加速發展戰略”的重點放在重工業上,使原本畸形的經濟結構更加失調;經濟改革的宏觀決策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效果不佳。(3分)(3)認識:經濟體制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必須保持國民經濟協調發展;成功的經濟體制改革能保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經濟體制改革要關注人民生活水平。(2分,任答兩點即可)
解析:第(1)問,學生在答題時一定要一分為二,從積極和消極方面回答,并且要結合材料的有效信息,如在科技和醫療水平方面,勞動者的積極性等。第(2)問的原因分析有一定難度,要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概括。(3)認識要體現出改革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經濟要協調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