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的外交(岳麓版)
請思考3: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開展外交工作遵循什么原則?有什么歷史意義?
【思維拓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階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①特點:“一邊倒”。②原因:二戰后世界形成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華采取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禁運,軍事上包圍威脅,外交上孤立的政策。③作用: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先后與蘇聯等17國建交,從而使新中國在保衛勝利果實,維護獨立與主權斗爭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紀70年代:①特點:擴大外交,改善與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②原因:美蘇爭霸,美國處于守勢,蘇聯陳兵邊境給中國造成巨大壓力,中美雙方都有改善關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關系正常化,促使中國同更多西方國家建交,擴大了世界影響。
(3)80年代起:①特點: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蘇關系緩和,第三世界發展壯大等國際形勢的發展需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③作用:我國同周邊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贏得了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同時,廣泛的外交活動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礎,它的提出和運用,被譽為國家關系史上的偉大創舉。
(1)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的正確指導原則;
(2)他指明了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及國家爭霸,爭端的有效途徑;
(3)它有力地維護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促進了南北關系的改善和發展;
(4)它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家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交政策調整的原因有哪些?調整后的對外政策與以前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
(1)原因:
①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平建設真正有了可能。
②國際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
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2)變化:
①由對戰爭不可避免的估計到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論斷。反對霸權主義和維護世界和平。
②奉行不結盟政策。
③重視與第三世界國家發展關系。
④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
⑤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
【走進高考】
例1.(08上海歷史,共同部分32)周恩來總理曾說:“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結果表明,國際間的沖突是可以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的。”能夠體現這一精神的是
a.三個世界理論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不結盟原則 d.國家主權理論
解析:b. 本題主要考查對日內瓦會議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掌握,在日內瓦會議的第二階段,參加國家達成了協議,這表明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取得了一致,這正是體現了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與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