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教案
第14課 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考點梳理】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動蕩中變化的社會生活;新中國社會生活的新風尚。服飾社會習俗表現鴉片戰爭后到新中國成立男裝:女裝:新中國成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男裝:女裝: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原因特點第15課 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進步【考點梳理】近代以來鐵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發展;通訊工具的變革。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87">教學資源集散地。" type="#_x0000_t87"> 誕生: 鐵路建設 ,奠定了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鐵路事業 20世紀上半葉,中國鐵路建設進展緩慢。 20世紀90年代,中國鐵路營運里程居亞洲 ,世界 。 機車制造: 交通工具的進步 ,汽車開始出現在 等大城市; 公路事業 , ,公路交通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公路交通獲得較快發展。 19世紀70年代,丹麥的電報公司在 建立第一個電報機房; 福建巡撫在 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 電報 20世紀初, 設立無線電報局,有線電報主要用于 目的,無線電報則供 。 1875年,上海輪船招商局架設電報線開通第一部電話;通訊工具的進步 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 設立電話公司。 電話 20世紀初,清政府在 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打破了通信事業由外商壟斷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后,電訊事業快速發展。 互聯網【重難點突破】1.影響近代交通事業發展的原因有哪些?近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生活有何影響?2.通訊工具的進步對民眾的生活有何影響? 第16課 大眾傳媒的變遷【考點梳理】大眾傳媒的發展:近代以來具有代表性的報刊及其對中國社會發展所起的作用;影視事業發展的標志性事件;互聯網的興起。1.近代以來報刊業的發展表現:(1)近代三次辦報高潮(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時間
相聯系的政治事件
代表性的報刊
宣傳的思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先后創辦 、 、 、 等政論性報刊,同國民黨控制的的 等報刊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為 發揮了重要作用。(3)新中國成立后, 等黨報黨刊成為宣傳黨的路線、政策和方針的主要輿論工具。功能和作用: 中國第一部影片:
表現 電影 第一部有聲電影: 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影片:2.影視業的發展 中國電視事業誕生的標志: 電視 ,電視逐漸普及。 功能:
表現:3.互聯網的興起 功能: 影響:【典型題分析】1.材料一 在20世紀初期,廣東的青年男女年齡達到16—20歲,就可以談婚論嫁,以財產、金錢、門當戶對為條件,婚前男女當事人從不見面,完全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啞嫁包辦式婚姻,“一夫多妻”公開、合法,在婚姻嫁娶上,廣東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書”“六禮”的習俗程序進行。時值清末,也有大戶人家女兒在外私訂終身甚至私自同居。父母見生米煮成熟飯,也只好同意擇日回鄉舉行婚禮。不過,這種婚禮沒有鳴鑼開道,沒有儀仗隊,更沒有媒人帶路,成了半新半舊、半中半洋的婚禮。材料二 1926年,廣州市政委員孫科簽發《廣州市政廳布告(第八號)》提出:“禁止市民婚喪沿用帝制時代旗、鑼、傘、扇、高腳等遺形物。”1929年,更修正婚姻儀式,廢除所有俗例,結婚喜酌改為茶會。此時,廣東的婚姻習俗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結婚要向政府申請取得“婚姻注冊許可證”作為合法婚姻的依據,同時雙方還要取得健康檢查證明書。城市婚禮多在禮堂進行,出現了主婚人、證婚人,給新婚夫婦頒發結婚證書。材料三 1982年12月,251對新人在廣州市舊體育館舉行第一個集體婚禮,由當時的廣東省省長梁靈光證婚。舉行儀式后,新人們分三批前往北京、南京、西安等地旅游。廣州不少新人還時興在結婚當天,大張旗鼓地開著婚禮車隊到帶有寓意吉祥、兆頭好的道路如吉祥路、長壽路盤福路等處巡游,并將婚禮的全過程拍攝制作成dvd留念。單身貴族也日益增多,城市青年在競爭壓力下不斷推遲婚期,網戀、閃戀、隱婚等各種婚姻形式也開始出現。 ——以上材料均由xx年2月出版的《二十世紀廣東婚俗大觀》整理而來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初廣東婚俗的特點及其原因。(2)由材料二可看出婚俗變化中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是什么?如何推動?(3)材料三體現了婚俗什么樣的變化趨勢?說明了什么?2.材料一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節目表(第一套節目)(節選)4:00 合唱《東方紅》,預報節目 4:15 革命文藝 5:30 對人民公社社員廣播 6:00 學習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節目 6:20 革命文藝 6:30 新聞和報紙摘要 8:00 體育節目 8:15 革命文藝 8:30 新聞和報紙摘要 11:00 國際時事 11:30 人民解放軍節目 12:00 對工人廣播12:30 新聞13:00 教唱革命現代京劇、革命歌曲;革命文藝……15:40 學習馬列著作、毛主席著作節目16;00 紅小兵節目16:20 紅衛兵節目材料二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節目表(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