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復習提綱
18、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發展多種經營;國有企業改革:改革管理體制——間接管理為主;改革所有制——以公有制為主體;改革分配制度——按勞分配為主。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最主要的形式和核心: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中心環節:增加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改革是發展動力;發展是改革目的;改革必須注意把握發展的速度。正確把握發展的速度至關重要。經濟發展速度過低或者過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
18、我國1980年開始創辦經濟特區,先后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1988年)5個經濟特區。繼經濟特區之后,中國政府又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劃出一定的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1985年國務院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開發上海浦東,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有什么特點: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19、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1世紀初基本建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①有利根本上解決我國經濟上深層次體制問題; ②有利與國際經濟體制“接軌”; ③有利解放和發展我國的生產力; ④有利于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⑤有利于合理配置資源。
20、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⑴、物質生活的變化(衣食住的變化)
①衣:鴉片戰爭后,西式服飾傳入中國。中國傳統長袍馬褂與西裝并行,中國服飾出現中西合璧產物—中山裝和旗袍
②食:鴉片戰爭后,西餐在通商口岸流行,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
③住:北京四合院為中國傳統住宅,鴉片戰爭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區出現,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和花園式洋房。
⑵、社會習俗的變化:辛亥革命對禮儀的革新意義重大,體現了民主共和精神
①交際禮儀的變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作揖等禮節,用同志、先生等稱呼代替大人、老爺等稱呼,顯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②婚俗禮儀的變化——倡導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基本內容;但這一習俗的變化主要發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識層及官宦人家。
21、影響近代以來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的因素:①西方科技傳入和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②西方列強的侵略帶來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響③政治變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動④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
中國近代以來交通和通迅工具的進步:①、鐵路:是中國人修筑的第一條鐵路,標志著中國鐵路的誕生是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莊的唐胥鐵路,②、電訊: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在中國臺灣架設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電報線
近代中國出現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飛機、電車等)
中國近代以來交通和通迅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生活的影響:①加強各地聯系;②促進經濟發展;③促進知識傳播信息交流;④有利自然經濟解體;⑤改變人們出行方式;⑥轉變人們思想觀念;⑦使生活多姿多彩;⑧推動中國近代化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