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1學習提綱
太尉 負責全國軍事,但沒任命
地方 全面推行郡縣制,建立地方官制 1、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長)分別是郡和縣的最高地方長官,他們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2、郡守職責: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責下屬各縣,考察縣令(長)3、縣令(長)職責: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
4、縣以下是鄉、里基層行政機構
特點 權力高度集中 1、以皇權為中心,官職有明確的職責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
2、家天下。地方集權于中央,中央集權于皇帝
本質 君主專制
作用影響 秦 利 有利于鞏固統一,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以及形成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弊 1、專制權威導致暴政與權臣亂政,人民處境惡劣,階級矛盾激化,使秦迅速滅亡
2、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后世 它奠定了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由發展
分封制與郡縣制有什么異同
分封制 分封制是與宗法制相聯系的,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 分封的諸侯王位世襲(最主要的不同),并擁有封地 諸侯國擁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
郡縣制 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實行的,是按地域劃分的 郡縣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調遷,官位不世襲,官吏只有俸祿沒有封地 郡縣則是地方行政機構,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相同 都是地方一級機構、都是為鞏固統治而設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鞏固了統治
第3課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 演變過程 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歷代都沿用
西漢 削弱相權 原因:漢初宰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
措施:武帝時任用身邊的侍從、秘書等參與軍國大事期形成“中朝”(“內朝”)決策機構,制約了相權
作用: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
魏晉 分散相權 逐步形成三省體制
隋唐 分散相權 措施:確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決策;門下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轄六部)
作用:相權一分為三并相互監督與牽制,保證君權獨尊
影響: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為后世沿襲
宋初 分割相權 措施: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掌宰相職權,后來又增設樞密使、參知政事和三司使(計相),分割宰相的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中書門下與樞密院稱“二府”)
作用:削弱了相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
元朝 相權反彈 設立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相權擴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繼承。設立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
地方政治制度 漢初 中央集權受威脅 原因:實行郡、國并行制(原因、影響)
武帝時 解決王國問題加強中央集權 措施:武帝時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諸侯王被解除軍政大權,并建立刺史制度,設有州為監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