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府兵制和募兵制;租庸調制;兩稅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對隋唐時期實行的各項制度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多角度觀察和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2.通過隋唐各項制度的內容及其作用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我國封建社會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因其具有積極作用而被歷朝所沿用。
2.科舉制是我國封建社會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曾在歷史上發揮過進步作用,因而被歷代沿用。
3.租庸調制的實行使農民生產時間較有保證,是唐朝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兩稅法的實行是我國封建社會賦役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和進步,它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積極作用;科舉制的創立、發展及其作用;租庸調制
的進步作用;兩稅法的特點、作用和意義。
教學難點:府兵制的崩潰;兩稅法的局限性。
教學過程
一、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確立
①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②三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劃分三省的職權。
a.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
b.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
c.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
②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③六部為尚書省下設機構,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b.戶部主管戶口、賦稅等;
c.禮部主管國家的禮儀制度;
d.兵部主管軍政;
e.刑部主管刑法;
f.工部主管國家的工程建設。
3.三省六部制的積極作用和意義
①三省六部職權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
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長官大都品級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
加強了皇權。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
這種制度。
二、科舉制的創立和發展
1.科舉制產生的歷史背景
①士族門閥的衰落,庶族地主的興起;
②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后被廢除。
2.科舉制的形成
①隋文帝即位后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②隋文帝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錄用為官。
③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3.科舉制的發展
①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
②貞觀時,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③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
④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后成為定制。
4.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
①沖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門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