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革新教學設計
②擴大了官吏來源,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識分子,通過科舉考試參加了政權;
③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④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
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
⑤科舉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三、從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繼承和改革府兵制
①隋朝沿襲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②隋文帝時把軍人戶籍編入州縣,同樣分到田地,不再實行軍民異籍。
③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有利于農業生產,增加了政府賦稅收入,擴大了兵源,也清
除了胡漢分治的遺跡。這有益于國家的統一、富強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調整、健全府兵制
①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
②唐太宗時,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軍府的數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府駐
守關中,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③府兵制的兵將平時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
④府兵服役期間免征租庸調,但出征時要自備武器、糧食等,沉重的軍費負擔都加在
了農民身上。
3.府兵制的崩潰
①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推行的經濟基礎;
②由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較多;
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斷下降,貴族、官僚用府兵為私家役使,社會上以充當府兵為恥。
④到開元年間,府兵制崩潰。
4.唐玄宗時實行募兵制
①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
②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征賦役。
③募兵制減輕了農民的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的發展,國家也建立了強有力的軍隊。
④但是募兵制的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
導致軍閥的形成。天寶年間,地方節度使自行募兵,成為軍閥割據勢力。
四、租庸調制
1.隋朝租調制和賦役制度的改革
①隋朝沿用北魏以來的租調制,租調數量比北周輕,農民服役時間也短。
②隋朝后又規定交納一定的絹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開始部分推行。
2.唐朝的租庸調制
①唐朝在隋的基礎上,以輕徭薄賦的思想改革賦役制度,實行租庸調制。
②唐朝租庸調制規定: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b.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作“調”;
c.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
有年齡限制。
3.租庸調制的進步作用
①農民生產的時間較有保證,賦役負擔相對減輕,使許多荒地開墾出來;
②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鞏固。這些都使國家富強起來。
五、兩稅法
1.兩稅法產生的歷史背景
①由于土地兼并嚴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減少,均田制、租庸調制無法維持。
②安史之亂以后,國家的財政收入已大為減少。
2.實行兩稅法的目的和兩稅法的內容
①目的: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而實行。